loader

“超勁能來自創新” 2015 北美BIO展獨家現場直擊

Foto

6月15-18日,2015北美生技展(BIO International Covention)於美國開國之都費城舉行。

根據BIO官方統計,總計有來自69國、3000家公司、1,800個攤位參展,其中34個國家設立聯合展區,美國本土則有13個積極推動生技相關產業的州政府機構前來參展,賓州州長Tom Wolf、德拉瓦州州長Jack Markell、拿達科他州長Dennis Daugaard、紐澤西副州長Kim Guadagno及多位重要代表政府官員更親自到場賣力招商。

許多國家代表團達百人以上出席前往參展和參會,今年前十五大國際代表團,包括:澳洲、比利時、巴西、加拿大、中國、法國、德國、印度、日本、荷蘭、南韓、西巴牙、瑞士、台灣與英國,台灣代表團(含產官學)今年人數達120餘人,和英國並列第15大代表團。

BIO總裁Jim Greenwood 接受本刊訪問時表示,「台灣一直是BIO很好的夥伴,你們優秀人才很多,台灣生技產業是深具國際性前景的。」

他並反問本刊:「你們政府政策很積極嗎?生技一定要創新,但政策對產業創新很重要。」

近3萬one-on-one破紀錄 台灣達300場

統計同時顯示,今年的one on one meeting媒合活動有超過3100家廠商加入,成功媒合場數達29,279,刷新BIO紀錄。One on One會談區位於會展中心位置,人來人往川流不息,搶走不少展區風采,蔚為今年BIO最熱門的一大話題。

這還不包括今年展區不見倩影,但直接租下展場周圍飯店會議室,從早餐時間就開始輪番上陣,進行1對1公司洽談的跨國藥廠,如Eli Lily、Sanofi。

J&J、GSK、Novatis今年的展位也比去年小許多,連續數年參展、One on One會議台灣最熱門廠商之一的台灣微脂體,總經理葉志鴻觀察指出,「趨勢在改變,但人不變,只是一切溝通將更直接、深入;大藥廠預算也越來越精簡,從品牌形象到更重視產品發展的策略合作與溝通,一切型式與目標都在越來越『精準』。」

葉志鴻同時認為:「這種破冰之後的深入溝通方式,對重視研發與創新的台灣生技產業其實將更有利,也是能力見真章的機會。」

今年,台灣代表團廠商參與One on One會議的總數也突破300場,亦創下台灣歷年BIO參展紀錄。藥華醫藥、浩鼎、台微體、合一、瑞寶、生控等廠商會談會議熱絡不絕。

除代表團各家廠商外,尚有自行前往的台灣廠商如賽亞基因、禾伸堂生技、禾利行/合聯生技藥業,也都進行了One-on-One 洽談。其中,由前默沙東中國區董事總經理吳力人退休後主持的合聯生技藥業,則不諱言此行目地,在為某金融集團從國外授權引進產品到台灣發展。

由One-on-One進展可見,台灣生技產業不僅積極「走出去」,也努力「引進來」,「台灣生技要國際化,就要敢於"勇闖高峰",主動大方地與國際連結。」吳力人表示。

從"Industry"到" Innovation" BIO改名聚焦創新

BIO總裁Jim Greenwood 於首日餐會致詞時指出,「2014年對生技產業而言是美好的一年。」

他舉出多項數據佐證,2014年FDA通過41件小分子新藥審查與11件生物製藥,遠超過2013年的29件審查(小分子新藥27件、生物製藥2件),創下2000年以來的新高峰。

因為如此,生技產業再度激起投資人對產業的信心,2014年美國生技產業融資約543億美元,IPO廠商有81家、募資達68億美元,資本市場同樣創下新高;美國整體生技產業營收也成長24%,美國及歐盟股票市值均超過1兆美元。

Greenwood對2015年BIO將可再次刷新紀錄,亦抱著樂觀看法。今年BIO論壇會議以「Fuel Super powerful advances」為標語,Greenwood 深信,「一切的超勁能來自創新,"創新"會讓生技產業發展不斷超前。」他並預告「讓我們明年於舊金山見分曉」。(按:2016北美BIO展已訂於舊金山舉行)

BIO組織並以行動力主創新追求,今年BIO展一項重大新公佈,就是BIO即起更名,將Bio " Industry" Organization 換成Bio " Innovation" Organization,縮寫相同,但自" Industry(產業)"更聚焦至" Innovation(創新)"。

兩年一任的BIO主席,也將改由Acorda Therapeutics (NASDAQ:ACOR)公司執行長Ron Cohen擔任(2015~2016年),總裁和執行長仍由Greenwood操刀。

Cohen藉6月16日午餐會發表演講,描繪未 來的努力方針。他指出,甫卸任的主席、GlycoMimetics($GYLC)執行長 Rachel King,投注極大心力促進新創公司的專利保護,並催生BIO的病人代表權協會(Patient Advocacy Committee),為生技產業落實以病患為中心的人本發展奠下良好基礎。

在生技領域耕耘近30年的Cohen感性指出,「我們不是矯情高喊『為了你好』的CEO,我們也有親友飽受疾病所苦…,投入生技產業,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讓世界變得更好。」

新BIO四大努力方針 強化以病人為中心(設計4方針圖標)

以「創新」之名的新BIO組織為持續推動發展產業,也提出未來四大努力方針:

一、創新--BIO將與FDA等監管單位、政府與有關單位一同努力,加速讓產品盡早到達需求端,並支持完整的智財法律與監管。BIO董事會一致通過更名,從「生技產業協會(Biotechnology Industry Organization)」改為「生技創新協會(Biotechnology Innovation Organization)」,延續「BIO」縮寫,但更著重創新精神。

二、價值--在錙銖必較的市場環境,BIO支持生技公司以多元方式展現產品,聚焦於每一分成本代表的價值,而非拘泥於數字。

三、溝通--BIO將深化與病患、媒體及政府等有關單位的溝通,讓BIO的作為及其意義更為人了解。例如,社會必須了解,投資在創新醫藥的1美元就能減少醫療支出7.20美元;或是自從2000年至今,美國藥廠就占所有美國企業的本土研發經費超過23%,也就是逾5000億美元。

新主席Cohan甚至已經敦請BIO會員及媒體,未來在發佈產品臨床訊息時,語句可以從慣用的「病患不適合該療法而失敗。(The patient failed the therapy.)」改成較為正確的「該療法不適合病患而失敗。(The therapy failed the patients.)」。

這些改變微小但意義深遠,不僅免於讓病患擔負產品開發失敗的責任,也能顯示對病患的尊重,藉以督促產業開發出適合病患的療法。

四、病患發聲。BIO將延續過去兩年在病患權益方面的努力(其中包括協助推動致力罕見疾病醫療開發的非營利事業組織 Global Gene Founder),並在監管單位的審議過程及產品價值論述中納入病患團體的聲音。

泛非洲區國家首度聯合參展

伊波拉促世界重視第三世界

不同於去年以新科技趨勢為重軸,2015 BIO展充滿創新價值、人文關懷的基調。

今年度,撒哈拉以南非洲(Sub-Saharan Africa)5個國家包括肯亞、迦納、模里西斯、奈及利亞、辛巴威等首度聯合參展。伊波拉疫情讓國際生醫產業聚焦到這個佔據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醫療需求與市場。

BIO總裁Jim Greenwood特別親自前往開館典禮致詞。他指出,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擁有一切所需的條件─知識、天賦、求知慾和適應力,加上數位科技的快速成長。

這些條件都讓非洲可以發展成為未來科技產業的國際合作據點,「未來的BIO將更關注、推動與撒哈拉以南國家的醫藥研發合作和投資。」Greenwood強調。

奈及利亞國家醫藥研究開發中心(National Institute for Pharmaceutical Reseearch

and Development,NIPRD)院長Karniyus S.Gamaniel教授亦親切地對本刊表示:「近年來,撒哈拉以南國家在感染性疾病醫藥的臨床試驗上,其實對世界做出了很大貢獻,例如瘧疾、肺結核、愛滋病、醫院感染等炎症的醫藥開發。」

當他了解台灣也積極推動臨床實驗發展後,他強調,「越來越多的儀器設備廠商如BD和跨國藥廠都在肯亞設立HIV/AIDS研究室,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的臨床醫師和研究人員也都受到良好培訓教育,是非常好的多國多中心臨床實驗合作區域。」

BIO總裁Jim Greenwood這時也充分扮演推廣大使的角色,他說,「非洲是快速成長中經濟體,希望各國能和這些國家多彼此交流,激出創新火花,發展出解決人類醫療、能源與食物等方面的問題。」

首辦Start-Up stadium

引大藥廠、創投關注

為強調「創新」,今年BIO亦首度舉辦「Start-Up stadium」,將近年來生技產業不斷鼓勵和提倡的生技創業浪潮,再次成為生技展的聚焦舞台。

這項由實驗室產品公司VWR贊助的活動,選出目前資本額500萬美金左右、公司10人以下,但具前瞻性的小型新創公司進行公司簡介,以建立其與投資社群、參展者溝通交流的平台。

這些新創公司吸引或部份已獲知名創投或跨國藥廠投資,如AbbVie、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比爾蓋茲基金會)、Flagship Ventures、J&J Innovation、Bristol-Myers Squibb、Johns Hopkins、New Enterprise Associates (NEA)等。

也因為深具未來明星潛力,現場吸引不少其他投資界人士前往關注。新創公司經營者也於現場提出問題,投資者即時回饋或評論。

VWR資深副總裁Mark McLoughlin強調,「創業是生技產業持續前進和創新的推手,希望開啟這項活動,能讓這些新興的中小型生技公司有進一步的發展和合作機會。」

這其中,行動醫療領域無疑是一大亮點,許多公司展示其疾病及醫藥管理應用程式與裝置,或介紹其數據處理軟體及感測器產品,顯見個人化醫療的浪潮已至。

另外,為因應電子醫療領域的發展趨勢,今年電子醫療展示區域空間比去年大上兩倍,並匯集20餘個醫療器材及軟體相關公司,展區中也安排數位醫療公司在該區中心的小型舞台輪番上台報告。

美中不足的是,由於電子醫療展區與主要展館分處兩棟不同展場,一些表定的數位醫療小聚(Meet-up)未能如願引來人潮,造成論壇眾人熱議但展區冷清的落差現象。

細胞治療、個人化醫療、慢性病照護

BIO論壇引領生技發展風潮

除了展覽與商業性活動,BIO的論壇課程向來是瞭解生技領域全面發展現況的重心,從每年課程規劃,亦可看出近期國際生技領域重視的發展區塊。

今年BIO共邀請超過750名講者,將125堂課程論壇細分為生物能源、產業發展與經濟、企業最佳實踐、數位醫療、癌症醫療、個體化醫藥與診斷、新興國家市場、轉譯醫學、食品與農業生技、智財等;今年新增了新世代療法、慢性病與照護、通路與商業化。(部份主題報導請參見後文)

近兩年,劃時代的免疫療法新藥包括Merk的Keytruda、BMS的Opdivo陸續上市,揭開了免疫療法CAR-T和細胞治療等新世代藥品開發的極盛時期,運用免疫療法來治療癌症成了趨勢,亦自然成為今年BIO論壇到哪場都是紅不讓的話題。(更多免疫療法相關內容請參考本期封面故事)

生物技術開發中心產業資訊組資深產業分析師賴瓊雅,她總結了對2015北美BIO技術趨勢的觀察。她指出,未來癌症治療新趨勢主要將集中在精準醫療及免疫療法;新世代藥品如基因編輯科技、基因療法、細胞療法及奈米醫藥發展潛力仍非常大。

她同時指出,所有的疾病治療與研發模式,都會朝向早期疾病介入、並以病患為中心的精準用藥開發。

至於今年的新興市場論壇,似乎不若去年熱絡,許多國家也採取自辦各種形式的交流活動或會外論壇,以期能更聚焦地吸引與會者矚目。其中,快速發展的西班牙就自辦投資圓桌論壇,邀請美國知名創投、保險公司、跨國藥廠與代表團成員面對面交流。

資金充裕、企圖心旺盛的杜拜(Dubai),則訴求將重金授權引進外國醫藥技術到杜拜快速發展。其自辦早餐會,開放與會來賓前往交流,座無虛席。(本文節錄自環球生技月刊2015年7月號)

Box:

費城為醫藥教育重鎮 全美製藥聚落排名第六

費城由於歷史發展悠久,在美國曾創下許多第一-第一間大學、第一間報社、第一間藥學院、第一間兒童醫院等,是美國重要的醫藥教學區域。

費城區域約有25家醫藥相關研究或教育機構,包括賓州大學、費州兒童醫院、費城骨科醫藥大學(PCOM)、傑佛遜大學(Jefferson University)、天普大學(Taple university)等,且費城約有35%的工作與藥學教育相關。據統計,美國有五分之一的醫師皆曾於費城接受教育。

根據Genetic 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 News的2014年美國十大製藥聚落排名,費城排名第六,以NIH投入資金、募資情形、生技專利、實驗室空間及工作機會等標準衡量的排名,顯示費城已自傳統的製藥聚落,分化成更具商業化潛力的製藥研究區塊,因此吸引無數創業者、資金落地生根。

費城不僅於2014年獲得NIH約8759.6萬美元的資助,資本市場募資2.11億美元,較2013年上升30%。

「過去8年,由於生技產業發展快速,費城反轉人口流失的情況,吸引自各地移入的人口,我相信未來五年,費城將成為國際注目的焦點城市,並希望BIO在2019年能再度歸來。」於費城土生土長的費城市長Michael A. Nutter信心滿滿地說。

(本文節錄自環球生技月刊2015年7月號 http://www.gbimonth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