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升學制度又改了,全國老師、家長、考生必讀 一次看懂大學考招、108課綱

Foto

近20年來,課綱不斷更改。儘管媒體上經常出現九年一貫、95暫綱、99課綱、107課綱(12年國教新課綱)等名詞,但許多人根本搞不懂這些名詞的意義是什麼?

今年5月,教育部宣布12年國教新課綱延一年,於108學年度執行(簡稱108課綱)。這個討論多年、耗時又費力審查的新課綱,又跟過去有何不同?

12年國教新課綱被喻為台灣有史以來最大的課程教育改革,是第一次有機會統整從國小、國中到高中教育的12年一貫新課程。

所有課綱都是一種演進過程。12年國教新課綱是以知識為區隔,從能力變成以素養為導向,用領域學習取代單獨學科的規劃,以提升學生自主學習力。國教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主任洪詠善說,「要從背不動的書包變成帶得走的能力,培養符合時代所需的人才。」

整體而言,新課綱對國小衝擊最小。全教總專業發展中心執行長李雅菁解釋,90學年度執行的「九年一貫」課綱就已強調跨領域的統整課程,國小因為沒有升學壓力,最早落實,加上班導師身兼多課,較易開出跨領域課程。

對於國中端的影響也不大。主要是從知識變成能力導向,再加入核心素養精神,較大差異就是多出兩堂科技領域的課。

衝擊最大的是高中端,多出了校訂必修跟校訂選修的課程。

全國的高中教育共分成普通型、技術型、綜合型、單科型四種,學生人數最多就屬技術型高中(105學年33萬2202人)跟普通高中(31萬1086人)。因此本專刊以這兩種高中的新課綱做探討。

總結12年國教新課綱,總共有五大特色以及四項差異。

特色1〉加強實作 培養解決能力

首先是以核心素養取代知識學習,加強動手實作能力,以發展全人教育。

過去許多學生對求學產生疑惑:到底學這些做什麼?對未來有何幫助?素養導向就是將課程結合生活情境,拉近與周遭環境的距離,培養學生綜合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簡言之,核心素養就是個人適應生活及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和態度。

「知識」跟「素養」導向,有何不同?例如過去數學課教學生認識正方形、長方形時,僅簡單解釋三邊同樣長度就是正方形,不同長度就是長方形,但素養的課程就貼近生活,國教院的教材案例是「創意包裝盒」設計大賽,先有情境、歷程,再引導學生發想,歸納應用後製作出紙盒。

最後的評量就是實作競賽,學生可設計成巧克力、餅乾等各式各樣的盒子。「拋出問題,讓學生動腦筋想一想,再動手作,就是素養的精神,」洪詠善說,主角從老師變成學生,在教材結合生活情境下,讓學習變得有意義。

特色2〉因應潮流 跨領域學習

其次是跨領域學習。過去以單科為導向的教學已無法因應社會劇烈變動,例如「搞機不搞電,搞電不搞機」,懂機械的不懂電力,懂電力的不懂機械,現在許多產業都需要懂機又懂電的人才,例如機器人、人工智慧就是鮮明案例。

將來國中、高中會出現各種統整課程,從跨班、跨科、跨領域到跨校。例如台中九所市立高中各開一門特色課程,讓九校學生自由選修,是台灣最具規模的跨校課程。

而師大附中跟大安高工的學生可互選對方的課程,這是普通高中跟技術型高中(前身為高職)跨校合作的案例,讓學生接觸不同屬性學校的課程。師大附中校長洪仁進說,跨界人才已是潮流所需,教學現場必須做改變。

新課綱給學校更多彈性進行跨領域課程,讓不同領域、學科的教師有機會展開對話,共同設計並且協同教學。

特色3〉課程彈性 發展辦學特色

再來是增加課程的彈性,讓校校有特色。

新課綱鼓勵學校結合願景,發展辦學特色,進行「校訂必修」「多元選修」等課程,以及「彈性學習時間」規劃,強化「學校本位」特色。

例如新北市的建安國小位於新店安坑山區,四周山巒疊翠,孕育出社區生命之水的鹿母潭溪。建安國小運用獨特的天然優勢,發展出以「螢火蟲」「溪流」為特色的課程。校園內營造水生生態池、蝴蝶食草及蜜源植物區、香草植物區、甲蟲區、青蛙觀察區、攀岩場、溯溪場域、高空繩索場等教學場域。

每年4、5月舉辦螢火蟲祭,四季還可體驗溯溪、攀岩、藍染、採茶、製茶、垂降與其他生態的豐富多元課程;同時也讓學童做水質檢測,感受溪流的重要性,進而達到生命教育的意義。

這幾年發展下來,只要提到建安國小,外界就會聯想到溯溪、螢火蟲等特色。

因此,將來各校的課程都會長得不太一樣,國中小彈性學習課與高中選修課皆為校訂,由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衡量師資、學生需求、相關資源進行規劃。例如,國中小的「彈性學習課程」由學校自行規劃全校性、全年級或者班群活動,鼓勵學生適性發展。

另外,新課綱給高中課程安排更多組合的彈性,如藝術領域的音樂、美術、藝術生活的部定必修(其他領域皆同),只要在二年內修夠學分數,不必每科在每學期都須修習,減輕師生負荷。

特色4〉降低必修、增加選修

第四個特色是降必修、增選修。新課綱強調學生「主體性」,人有千百種,志趣各不同,過去是一套課程適用所有人,學生沒有選擇權。將來要提供具個別化、差異化的課程,滿足不同需求。

未來各校自由選修課的總學分數,應達學生應修習選修學分數的1.2至1.5倍,例如一年級有十班學生,學校須依照學生興趣、性向、能力與需求,視特色課程需要,並配合大學18學群進路,需開設12至15門選修課給學生選擇。

「降必修、增選修」對高中端的衝擊尤為巨大。高中大量降必修課,修習總學分數從198學分降至180學分,其中,普通高中的必修學分比重從70%降為65%,讓學生有更多探索機會,找到自己的潛能,對不敢興趣的課程,容許不及格,不再有修滿多少學分的壓力。

雖然「增選修」立意良好,但以升學為考量的高中端,大幅增加選修,對科任老師衝擊甚鉅。一位高中老師表示,降必修學分,根本教不完原有課程,又要設計各種跨領域課程,如果未滿12人選修,課就開不成,「牽涉的問題太廣,連教務處試排課程都很難排出來。」

實務上的挑戰更大。全教總法務中心執行長林金財指出,要落實選修課,一定要解決師資、教室不足、鐘點費不夠,以及研發統整開課、選修、學籍電腦系統等問題。

月前教育部長潘文忠表示,各領域課程所需的硬體經費將自107年度起分三年編列,其中1.8億元協助推動多元選修課程,6億元充實一般科目課程教學設備,2.1億元用來強化技職教育所需設備。

特色5〉減傳統考科 增非考科學分

第五個特色就是降低傳統考科、增加非考科的學分,改善台灣最為人詬病、為升學所產生的「填鴨式」教學。

以普高為例,現行99課綱部定必修為138學分,其中104學分跟考科相關,34學分為非考科。新課綱部定必修學分調降至118學分,非考科比例從現行24.6%增加至28.8%。

新課綱也特別將團體活動、彈性學習的12至18節課都納入總學習節數中,藉此強化通識教育,實現五育均衡發展。

另外,新課綱還有四個差異。

首先,新課綱將學制分為五個學習階段,小學一、二年級為第一學習階段,三、四年級為第二學習階段,五、六年級為第三學習階段,國中七、八、九年級為第四學習階段,高中十、十一、十二為第五學習階段。

其次,課程類型分成二大類:「部定課程」與「校訂課程」,部定課程由國家統一規劃,以養成學生基本能力。校訂課程由學校整合部定與校訂課程,自行規劃發展成校本課程。

再來是學科領域做部分調整,從原先的七大領域變成八大領域。重新區分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將「生活科技」從原先國中小的「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及高中的「生活領域」中分立出來,與「資訊科技」重整,新增「科技」領域。剩下的物理、化學、生物及地球科學等「自然」領域,改稱為「自然科學」。

調整後的八大領域分別為語文、數學、社會、自然科學、藝術、綜合活動、科技、健康與體育。

小幅調整的還有語文領域,增加新住民語文,總共包含國語文、本土語文、新住民語文、英語、第二外國語文等科目。其中,本土、新住民語文在國小階段於同一教學時間開課,學生可任選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語或新住民語其中一項進行學習。國中是在「彈性學習課程」中實施,假設學生有修習意願,學校才須開課。高中僅在普通高中開設選修課。

至於未納入八大領域的全民國防教育,教育部將列為部定必修科目。

儘管12年國教總綱已於2014年11月公告,但是各領域的課程綱要(簡稱領綱)卻在今年3月間,因課審會分組委員組成違法,又得重新審查,導致107學年要起跑的新課綱延後至108學年執行。

在八大學習領域中,以社會領綱爭議最大,大多數基層教師都沒有看過社會領綱的草案,據聞內容變動非常大,引起不少擔憂。不管社會領綱能否同步落實,其他領綱大致會如期執行。

過去,各校的課都長成一樣,將來每個學生都能選讀喜歡的課程,朝「一生一課表」的目標發展。

老師要轉變 新課綱才能成功

無可諱言,新課綱要成功,需從老師開始轉變起。國教院助理研究員蔡曉楓認為,老師是新課綱能否成功的關鍵,政府須給予在職培訓、教材設計等資源協助,甚至連會考、學測、指考等命題方式也要改變,台灣才能真正翻轉教育。

新課綱帶給老師更大的壓力,師大附中資訊中心主任林湧順建議,先找同校或區域附近的老師共同備課、研發教材,也可找教育部示範的前導學校共同合作,快速學習新課程的設計。

新北市三重商工校長林清南說,一群人一起走,可以走的比較遠。只要新課綱的方向對了,就不怕路遠了!

期許12年國教新課綱不再重蹈過去教改的覆轍,有機會實現「成就每一個孩子」的願景。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一次看懂大學考招、108課綱;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goo.gl/uczaSD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一次看懂大學考招、108課綱:https://goo.gl/duUEx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