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掌握三大關鍵 找到你的優質研究所

Foto

截至今年2月,全台大專以上學歷共有890萬人,其中136萬人是研究所畢業,換算起來,每7個大專生,就有一個升學至研究所。

到底該繼續升學?還是進入職場?《遠見》分析「找到更好薪資工作」「繼續鑽研學術研究」和「理解趨勢思考未來」三大面向,協助你在選擇研究所前,先釐清內心的想法。

另外,9位學長姐帶路,深入就業現場一窺樣貌;18大學群重點解析,讓你找出最適合自己的研究所,贏在起跑點!

大學畢業在即,到底將來要繼續升學讀研究所?還是直接進入社會工作?這是令許多人困惑的生涯抉擇。

根據內政部統計,截至今年2月止,全台灣大專以上學歷共有890萬人,其中就有136萬人是研究所畢業,較去年增加6萬人,比起十年前更成長1.1倍,而換算起來,在台灣,每七個大專生,就有一個升學至研究所。

研究所為何令人趨之若鶩?大多數人認為,會念研究所,不外乎是想進一步做研究或對讀書有興趣,希望拿到更好的文憑,在求職履歷上加分。

但事實卻不然!去年8月,時事網路大數據分析媒體─DailyView網路溫度計,利用《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分析了網友念研究所的十大理由,結果令人吃驚!

最大宗的理由,竟是「父母的要求和期待」,尤其當家族中不乏研究所畢業的親友,在「輸人不輸陣」的心態作祟下,不僅做爸媽的覺得念研究所是基本學歷,連學生都覺得「非念不可」!

除了「銜父母之命」外,一如「不想面對職場的壓力」「其實是為了逃兵」亦是大學生升學念研究所的第二、三大主因。特別在景氣不佳、工作難尋的當下,再加上男生又不想馬上當兵,學校故儼然成了學生延緩進入社會的避風港了。

至於念研究所,原本最該被推崇的主流價值,竟全在三名外,包括「企業召募人才的門檻提高」「跨領域雙主修」和「我真的喜歡念書!」等,僅位列四至六名。

這不禁令人納悶,若念研究所,只為了逃避現實,而不是為了自己,怎麼會知道該報考哪間研究所呢?

為此,《遠見》《2018研究所指南》為幫莘莘學子解惑,從「找到更好薪資工作」「繼續鑽研學術研究」和「理解趨勢思考未來」三大面向進行分析,協助你在選擇研究所,能更清楚自己的「心之所欲」!

如果你最重視薪資〉可選工程、製造、商管、金融保險

拿到碩士學歷,真的能幫自己未來職涯升官加薪嗎?多花兩年的時間和金錢,到底值不值得?

據教育部在2016年所公布的一份資料,其中針對99~101學年度大專校院畢業生,進行就業薪資巨量分析,結果都似乎證明了─碩士學歷,將會加持你的薪水!

1. 碩士畢業起薪超過5萬

首先,資料中發現,無論學歷為何,薪水都會隨著工作經驗逐年增加,但有趣的是,學歷愈高,平均薪資水準就愈好,顯見,升學讀碩士,確實有助於拉高薪資。

事實上,勞動部也曾就不同學歷的起薪,進行調查分析,結果發現博士的一般起薪(月薪)為5.7萬元,而碩士3.2萬、學士2.7萬及專科2.3萬元。從上述數據,即可看出,學歷愈高、起薪愈高的鐵律。

不過,教育部有鑑於勞動部的調查僅含本薪、按月給付的固定津貼與獎金,並未包含加班費、年終獎金的經常性薪資,無法完整呈現薪水的樣態,因而在進行「大專院校學生就業薪資巨量分析」時,就直接詢問受調者的年薪,然後再除以12,得出平均月薪,試圖反應薪水的全貌。

而從教育部的資料發現,碩士生的平均薪資就硬是比學士高出2萬元左右。以畢業第一年來看,學士平均起薪約2.6萬,而一般碩士則多半超過5萬,若是有工作經驗,而回學校在職進修的在職班碩士,在取得碩士學歷後,薪水更高達8萬元。

2. 製造、金融保險、公行國防業 月薪三高

進一步看不同產業的薪情。

在工作第四年(由於前兩年的年薪,會受到試用期、年終獎金未滿一年等因素干擾,所得會偏低,通常第三、四年才趨勢穩定),擁有碩士學歷的上班族,月薪前三高的分別是製造業、金融保險業和公共行政及國防業,薪水超過6萬元,足足比同業的學士約莫高出3萬元。

因此,如果你未來鎖定從事上述產業,碩士學歷,將是你前進高薪一族的必備選擇。

不過,如果你未來的職業是與不動產、運輸倉儲、住宿餐飲、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等相關的行業,碩士與學士的薪資差就只有4000~7000元。

3. 工程、電算機與商管類科 加薪有望

而就讀的科系不同,是否碩學士間的薪資差異也不一樣?調查發現,工程、電算機、教育與商管類科,碩學士間的的薪資落差最大,工作三年後,碩士的薪水普遍比學士高2.2萬~2.8萬元。

其中,工程類科的碩士薪水就比學士高出2.8萬元,商業及管理學門,碩學士則差2.2萬。至於設計與醫藥衛生學門,薪資差距較小,分別為1.3萬及1.2萬元,專家指出,這是因為設計產業的價值來自於作品,而醫藥衛生類則偏重以證照評價人才所致。

如果你想鑽研學術〉參考北市大、南華、高應大、樹德科大

除了教育部的薪情分析,國家圖書館從2011年起,每年都會將全國大學院校所送存的博碩士論文,進行大數據分析,進而對各大專院校的學術表現發表評價。對於有心赴研究所進行學術研究的學生,可以此為選所的參考指標。

以今年為例,各校的論文影響力排行,交通大學的學位論文電子全文開放利用全國第一,榮獲授權與送存雙冠王;臺灣師範大學的學位論文穩居引用與下載冠軍;高雄醫學大學關於幸福感的相關論文,五度蟬聯全國學位論文被引用冠軍。

私立大學及技職校院方面,朝陽科大、南臺科大、南華、逢甲、輔大、實踐、文化及東海皆表現亮眼;綜合表現方面,則由臺北市立大學、南華大學、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樹德科技大學分別獲得四個組別的年度學術影響力綜合冠軍。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四項指標,突顯了研究生的論文,在社會上的能見度與影響力,因此堪稱為選研究所的關鍵指標。

其中,「送存率高」代表論文進入國圖系統,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檢索,這是論文能不能發揮影響力的入門磚;「點閱率高」則意味論文選題獲得許多人關注,代表研究選題上切合時代需求,具有趨勢性;「下載率高」代表研究內容有一定水準,讓人願意進一步詳細閱讀;「授權率高」則表示研究成果具有市場價值,不只被關注、被閱讀,更有人確實願意付出相對報酬來取得使用權。

如果你對未來迷惘〉嘗試產學合作、跨域學程、創新實驗室

假使,你會念研究所單純只是還無法確認志向,乾脆先待在學校,暫時免去就業煩惱。建議你,姑且先試著了解當前各研究所開課趨勢,從各所辦學核心價值,再去對焦性向,找到適合的研究所。綜觀近年來研究所課程內容,概分為三大趨勢:

趨勢1〉產學合作 消除學用落差

「學用落差」是近年來高等教育最被詬病的盲點,不只企業抱怨學生眼高手低、只會理論不會動手,學生也質疑如果讀完大學和研究所,進入社會一切還是得從頭學起,而由於害怕「畢業即失業」又紛紛出現「乾脆繼續躲學校」的怪現象。

有鑑於此,政府和各大專院校,莫不積極推動「產學合作」,讓學生在校時就提前洞悉、適應產業與職場環境,進而確認是否與自己性向相符。

教育部近年推動各種產學合作與高教轉型計畫,其中,技職司自2002年起,與北中南大學合作成立六個區域產學合作中心;2013至2017年間又推動第二期「技職教育再造計畫」……,都是為了落實「畢業即就業」的目標。

學校也不遺餘力,如淡江大學開全台之先河,讓所有系所全數洽簽產學合作案,總計已與超過200間企業成立產學聯盟。

而成功大學材料系,今年更與中鋼合作成立「中鋼金屬實驗室」,藉由「產學大聯盟計畫」,提供學生完善的金屬材料學習與研究的環境,進而培育鋼鐵業所需的人才。

而成大國際經營管理研究所企圖心更為強烈,將「產學合作」國際化,於是推動「臥虎計畫」招募海外青年來台,在課程結束後企業還直接招募人員。目前,已有台糖精緻農業事業部、鴻海、環隆科技等企業加入。

趨勢2〉跨域學程 培養第二專長

近年來,「跨域整合」已成為產業界的主流,如將財金專業結合程式設計發展出金融科技;自動化及機器人,則都是由機械、電機、資訊,甚至設計、人文等領域統合而成的,顯見,單一專長已經無法應付現今複合式的產業需求了。

有鑑於此,學校順應時勢,紛紛思考讓學生跨系、跨院修習跨域課程,這讓「跨域學程」成為近年來大學校園中的王道。

交通大學從2016年8月就開始推動跨域學程,在不增加畢業學分,以免徒增學生負擔的前提下,納入30學分的第二專長課程規劃;今年更推動電子物理、光電工程、材料工程等橫跨理學院、工學院和電機學院的三一學程,讓學生除了學習電子物理理論時,還能理解在光電與材料工程上的實務應用,讓學習能夠共融會貫通。

趨勢3〉各校成立「創新研究中心」

近年來,「科技」帶動了產業的重大變革,從金融科技、智慧零售、機器人、工業4.0、自動駕駛、認知運算、智慧醫療、AR∕VR應用……等。因此,當所有產業都開始與新科技產生連結後,研究所該怎麼培育相對應的人才?

其實細究這波由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所帶動的產業革命中,企業儘管意識到環境丕變,卻找不到切點解決,而學校的學術研究,就是從大量數據進行解讀,因此,學校正可以提供企業所需的大數據,透過兩者的合作,解決問題,並開創新局。

例如東吳大學2015年成立「巨量資料管理學院」,去年先是與富邦金控簽訂產學合作計畫,推動「巨量資料與科技金融(Big Data & FinTech)」課程,共同研究數位金融、數位行銷、電子商務等主題。

台灣大學則在去年9月,和NVIDIA合作打造全台首座人工智慧實驗室(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NVIDIA提供台大全球首座專為AI打造的超級電腦系統DGX-1 ,未來計劃能結合台大在醫學、大氣、物理、工程、金融等領域的研究,將機器學習智慧廣泛應用。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研究所特刊;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

https://goo.gl/5S7h4Y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研究所特刊:https://goo.gl/w1JXm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