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下旬的雲林麥寮天候漸暖,意味著結球萵苣(美生菜)產季接近尾聲,以美生菜為主力、種植面積近四百公頃的麥寮果菜生產合作社,正加緊進行最後一波採收作業。
緊跟著剛摘下的美生菜輸送路徑,郭進展介紹斥資4千萬元打造的冷藏供應鏈:「這是真空預冷機,30分鐘就能把蔬菜中心溫度降到4度,預冷後移到暫存區……,要出貨就從專用碼頭,堆高機直接上冷藏貨櫃,蔬菜一秒都不會暴露在室溫下。」
「這些設備都是被日本客戶逼著做的。反正客人要什麼,我們就想辦法配合,生意才做得久。」走出工廠,郭進展說:「契作價格每公頃大約25萬元。就是因為訂單穩定,我們才能投資設備,也讓更多農民一起賺錢。」
離開現代化的美生菜工廠,走進全國最大的產地蔬果交易中心:西螺果菜市場,瞬間彷彿穿越時空,回到上個世紀。
所得偏低,弱勢產業
農家農業所得不到25萬 日子怎麼過?
占地約4公頃的交易場裡,沒有空調系統,只能靠電扇使勁攪動鋼鐵建物裡窒悶的空氣。成箱的新鮮蔬果,就堆放在塑膠棧板或地面上販售;成交後直接被半開放式的卡車或拖板車運走,全程「常溫」處理。
「我帶外國人來參觀過好幾次,他們都不敢相信台灣這麼落後。」曾獲頒神農獎的西螺在地菜農廖瑞生,邊走邊搖頭:「政府如果真的關心農業,為什麼不能蓋一座好一點的交易市場?」
根據農委會調查,2017年台灣農牧人口,較2007年減少14%;但這十年間,政府編列的農業預算,成長了57.5%。換算,政府2017年平均分配給每位農民的預算,比2007年水準增加了83%。但,同一時間農家所得與農業所得的成長幅度,都不及這項數字。
產銷失衡,天怒人怨
補助農民、首長拚外銷 就夠了嗎?
光是過去一年,就曾看見蔡英文因香蕉、鳳梨價格崩盤,質疑農委會「沒做好自己的工作」。高雄市長韓國瑜多次出訪,重點都是幫高雄農漁產品搶訂單;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也大秀出口成績,證明政府能幫農民賺錢。
然而,如果這些作法真能幫得上忙,農民理當早已擺脫悲情,而非年年面臨產銷失衡、血本無歸的宿命輪迴。
午夜時分的台北第一果菜批發市場,台北農產運銷公司市場管理員江榮生,拍拍裝著青江菜的紙箱說:「『產銷失衡』聽起來好像很複雜,但對我們來說只是很簡單一句話:『貨來得太多、多過市場需要,那不管菜漂不漂亮,價格一定不好。』」
賺錢進口袋,賠錢要補助
無條件補貼 只會扼殺農業技術進步
「農委會和地方首長,過去就一直在接外銷訂單,為什麼現在還要不斷找新的通路?不斷開發新的通路、台灣農產品外銷數字又沒有明顯成長,就表示過去的通路沒有好好長期經營。」
政府面對產銷失衡也推出各種救價政策,這些手段,是由農業發展基金下的「產銷調節緊急處理計畫」預算支應,2018年約花費1.43億元,2019年則編列1.58億元經費。
這筆經費看在專業農民眼裡,卻是阻擋農業進步的元凶。廖瑞生認為,政府只要做到揭露資訊、監督有無不當獲利、協助農民連結消費者,就不必過度干預市場價格,「不要為了選票妥協」。(閱讀全文…)
本文為精采摘要,更多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今周刊》(第1162期)。
閱讀更多文章,歡迎加入今周刊粉絲團&LINE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
不只台大燃起「拒看中天」 小吃店、醫院搶遙控器大戰正悄悄上演
逢甲大學讓地護商圈 堪稱現代版「千里修書只為牆」
贈與房產給子女可節稅?踩到兩大地雷 恐繳更多稅!
到底買房好還是租房好?理財專家這樣說
一戶可領2萬! 節能家電補助 這樣申請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