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 主辦的「台灣生技商機論壇」,先於BIO 揭幕前6 月5 日在舊金山Grand Hyatt 飯店登場。今年論壇邀請到耶魯大學合作研發辦公室、Pfizer 創新合作部負責人等親臨演講,勾勒台灣生醫產業與國際合作的策略藍圖。同時邀請4 位生技創業家分享如何連結台灣、美國的經驗。
今年的美國BIO 展回到發源地舊金山舉行,台灣代表團也循往例在大會開幕前舉辦會外的台灣論壇,並邀請在地生技產業人士,進行台美生技交流。
由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 主辦,灣區華人生物科技協會(Chinese Bioscience Association, CBA)及CRO 公司INC Research 贊助,於美國時間6月5日在舊金山Grand Hyatt 飯店舉行的「台灣生技商機論壇」,今年聚焦台灣生技醫藥產業如何加強國際鏈結,勾勒合作策略藍圖。
甫上任的行政院政務委員吳政忠於開場致歡迎詞,同時盤點台灣生醫產業優勢,從北到南的生技、科學園區各司其職,分別專注於新藥、高階醫療器材、生物製劑及精密儀器等領域。
他進一步表示,台灣的醫療水準位居亞洲前段,無論是臨床醫學、華人特有疾病的研究皆相當出色,「相信在政府持續推動與各界努力下,台灣有機會發展成亞太地區生醫產業的重要合作夥伴,共同創造新契機。」
此次論壇的專題演講,邀請耶魯大學合作研發辦公室(Office of Cooperative Research, OCR) 主任Jon Sonderstrom、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資深研究員鄒玫君、Pfizer 亞太地區外部創新合作部門(External R&D Innovation, ERDI) 資深主管丁元華,及CBA 創辦人施香君擔任講者。
學術研發環境艱辛 產學合作應更趨緊密
成立於1982 年的OCR,專責為耶魯大學教職員及學生的研發項目規劃、執行商業化策略,同時進行專利授權談判、建立與其他企業的研發合作關係、媒合創投與新創團隊,進一步開設公司。
Sonderstrom 於1996 年加入OCR,至今已協助育成60 餘家新創公司,創投挹注的資金總計逾7億美元,不少公司已於NASDAQ 上市,或成功被其他藥廠併購。
他觀察多年趨勢並指出,過去25 年內,由學研單位開發,經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 核准上市的新藥已逾150 種。愛滋病也因為雞尾酒療法的出現,從20年前無藥可治的絕症,成為能由藥物控制的慢性疾病。
耶魯大學開發藥物的歷史不僅十分悠久,亦有許多傲人成果,並與10 餘家國際藥廠具有合作關係。目前開發中的新藥共有16 項,研發能量可說相當豐沛。
不過,Sonderstrom 坦言,當前的學術研發環境越來越艱辛,包含歐美地區在內的許多國家,支持研發的資金皆逐步減少,就連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 的研發預算,也於過去十年內持續縮減。
然而,無論是專利申請、臨床試驗,甚至創投在投資公司前所要求的數據資料都比過往嚴格,但「需要獲得更多資料,必須投入更多資金。」
他進一步指出,為了降低投資風險,不少創投將目光轉向比較晚期的標的;但自學研單位獨立的新創公司,卻相當需要種子及早期資金挹注。
Sonderstrom 表示, 目前許多新藥研發項目都來自學研單位,若能與大型藥廠、生技公司建立緊密的夥伴關係,善用彼此資源,或許有加乘作用。
走訪多國的他,一再強調全球正處於萬物變動快速的階段,「我們必須學會合作,找到新方法面對挑戰,這才是未來該做的事。」
(本文節錄自《環球生技月刊》2016年6月號)
http://www.gbimonth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