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食在山東:大啖四大菜系之首──魯菜

Foto

華人對「食」相當講究,往往同一種食材有好幾種烹調方式,進而衍生出多種不同佳餚。起源於齊魯大地的魯菜,包含著一整套飲食文化,它的歷史最悠久、技法難度最高,也是最能彰顯廚藝的菜系。

山東簡稱魯,地處於黃河下游。號稱「世界三大菜園」之一的山東半島突出於黃海、渤海之間,氣候四季分明,大小河川密布,平原丘陵等地形變化豐富,糧食產量在全中國大陸前三位,而且品質優良,蔬菜種類繁多,這樣的條件為山東提供了豐富的食材,再加上儒家的歷史優勢,無怪乎魯菜能成為中國四大菜系之首。

魯菜歷史悠久,相傳黃帝時煮海製鹽的夙沙氏,即是山東半島的部落首領,《詩經》中有食用黃河鯉魚的記載,至今糖醋黃河鯉魚仍是魯菜中的傳統名菜。孔子對於吃也有一系列「不食」主張,如「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餒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顯示當時食用魯菜,已開始注重衛生、講究食材調料刀工等細節。北魏《齊民要術》則詳細記載了魯菜的烹調技術:如煎、炒、烤、蒸、煮、醃等,確定了中菜烹煮的規格,影響後世深遠。

四大菜系之首
魯菜系大致可細分為膠東菜、濟南菜、孔府菜。膠東菜精於海味,由於海岸線長,水產豐富肉鮮質美,不需多用佐料來掩去腥味,口味較淡。濟南菜則擅長爆、燒、炸、炒,口味偏重,以湯菜最出名。孔府菜即傳承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飲食主張,菜餚講究精美、營養健康,重視刀工火侯,是最具代表的官府菜。
從中國的版圖變化來看,政權多從中原向南擴展,魯菜之所以公認為影響力最大,也是緣由此故。魯菜發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經歷代南渡,烹調做法逐漸融入南方,宋代後,魯菜成為北食代表,明清時期更因入宮成為御膳主流,從外地來到朝廷的官員、商人,在京城居住一段時間後把魯菜的技法帶回家鄉,再融合自己家的地方菜,形成新菜,加速在華北、東北各地廣為流傳。

魯菜能成為中國四大菜系之首,除了講究食材及烹調方式外,更深層的是所具備的文化意涵,除了菜餚需求製作精美、從對應各種婚喪宴席的上菜順序、主賓座位主從等,其中蘊含整套飲食文化,唯有每個環節彼此配合,才能呈現完整風味。

香煎加吉魚
以鯛魚連皮帶鱗油炸,口感酥脆,魚鱗也入口即化。

孔府排骨
排骨去骨後紅燒,穿入蔥白替換,淋上秘製醬汁,肉質鮮嫩還帶有大蔥的香辛尾勁。

【活動資訊】美麗中華旅講堂|史記孔子世家_曲阜的人文歷史

【詳情說明】
當今社會,孔子對於我們的影響力可說是非常深遠,直到現在,我們仍不斷受到孔子哲學思想影響而內化在生活裡,古今中外,對於孔子的崇拜是有增無減,本次特邀熟悉史紀的嚴定暹老師,為我們介紹孔子家鄉曲阜的人文歷史,歡迎對於東方策略思考或孔子世家有興趣的朋友,一齊共襄盛舉!

主題_史記孔子世家_曲阜的人文歷史
講師_嚴定暹
日期_8/29 (三),19:00-21:00
地點_臺北市杭州南路一段15-1號B2(醒吾大樓B2)

主辦單位_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旅讀OR
美麗中華_http://bit.ly/orchinas3_2
【更多內容請見《or旅讀中國》2018年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