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公益善其事 必先玩創意

Foto

搶救傷患一分一秒都是黃金時間,當專業的醫護團隊未能及時抵達傷患現場,你我都是拯救他人的「關鍵人物」,因此落實安全教育,就成為當前的首要課題。

新加坡紅十字會(The Singapore Red Cross)與恆美集團(DDB Group)推出「INSTA SAVE+」,善用Instagram社群影音的特色,設計了6種不同的緊急狀況,包含心臟驟停、癲癇、大量出血、中風、燒傷、異物梗塞等,以短影音的方式(short film)呈現,讓用戶能從中牢記救援訣竅。

新加坡恆美集團首席創意長Chris Chiu認為,即使只有一秒鐘的時間,在任何一種緊急狀況中,都非常關鍵,如果能及時反應,生存機會便會大幅提升;而新加坡民眾使用Instagram的比例高達63%,透過大家常用的社群媒體進行教學,能讓急救知識(life-saving knowledge)更廣泛地觸及每個人。

為了擴大宣傳效益,特別配合9月9日「世界急救日」(World First Aid Day),向民眾宣傳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而這6支影音都有「簡單易懂」、「輕易上手」兩大特色,讓民眾在面臨緊急狀況時,也能不慌不忙的採取行動。

新加坡紅十字會執行長兼秘書長Benjamin William說:「希望這些影片,能有效幫助民眾學會緊急處置的動作,第一時間若處理得當,將有助於後續的醫治程序。」

不僅具備教育意義,紅十字會更希望看過這些短影音的用戶,能將內容儲存起來(save for later),甚至當影片下載到自己的手機裡,和親友分享之餘,也能讓自己身處危急情況時,處變不驚。

急救知識不嫌多,就怕程序複雜,導致民眾不敢伸出手幫助他人,新加坡紅十字會將不同情境下的施救關鍵,簡潔扼要地呈現在影片中,鼓勵大眾給予他人協助。

同樣的情況在台灣,長久以來,心肺復甦術(CPR)的口訣都是「叫叫CABD」;但對我們來說,面對一位傷患在眼前時,已無多於心力思考CABD背後的意思,為使大家便於操作,口訣已經更改為「叫叫壓電」,中文口訣能讓民眾不假思索地伸手、救人一命。

世界各地的公益組織,多屬於非營利機構,為了達成組織目標,必須仰賴企業、民眾捐助,有了資金、物資才有能力維護弱勢、改變生活、推動世界,因此絕大部份的團體,多以「捐助」為主要目標;但除了這個目的外,公益組織更期待,能利用貼近民眾的創意語言,和大家溝通「硬道理」。

目的 1 扭轉社會價值

國家:亞洲 / 新加坡

組織:新加坡健康協會(Singapore Wellness Association)

代理商:麥肯

「沒關係,多吃一點,長大後就會瘦了!」這是許多年長一輩照料孩童的慣性思維,但根據台灣衛福部統計,12歲以下肥胖、過重的兒童比例已超越31%,也就是說,平均每三名兒童中,就有一名體重過胖。

當然,造成肥胖問題的因素很多,「飲食」是主要的影響關鍵,這個問題容易被家長忽視,且不只出現在台灣,為一改民眾舊有價值觀,新加坡健康協會與麥肯攜手,透過簡單的改變,讓家長開始重視「孩童肥胖」。

相信有孩子的家長們,為了記錄孩子不同成長階段的身高,都會購入或索取「身高量尺」貼在家裡的牆壁上;但是新加坡健康協會(SWA)所提供的量尺,並不是直著放,竟是橫著貼!

以長頸鹿、恐龍、大樹、城堡等圖像為設計的身高量尺,雖然上頭的數字刻度一如以往直式呈現,但「您的孩子往哪個方向成長?」的文字,則和數字的方向相反,橫向書寫。簡單地轉個方向,所傳達的訊息卻截然不同。

目的 2 策動換位思考

國家:南美洲 / 巴西

組織:匿名戒酒會(Alcoholics Anonymous)

代理商:智威湯遜

酒精,一種容易使人神智不清的成份,幾杯黃湯下肚後,更有可能引發不可收拾的局面。在巴西的青少年身上,飲酒的情況更是明顯,即便是未成年的孩子,也可能在同儕慫恿下,而喝酒鬧事,因為絕大多數的年輕人,都不懂得「如何拒絕」,更不會尋求管道諮詢。

喝得早、喝得多,是巴西年輕一代的痛點,當地「匿名戒酒會」(Alcoholics Anonymous)與智威湯遜合作,他們觀察到,年輕人不容易主動向雙親、師長求援,所以這回請來Facebook Messenger「聊天機器人」(Chatbot),來當這些青年朋友的健康導師。

「聊天機器人」對年輕朋友來說,更具隱密性,也不會因為「坦誠」感到羞愧,進而解決他們所面臨的難題。歷時三個月的研究,來自「匿名戒酒會」的會員回饋等質化資料,轉換為數據,再將這些數據放入對話(conversation flow),讓機器人的回應可以更貼近個人。

推出第一周後,已有超過10萬民眾和「聊天機器人」對話,其中有60%是青少年;此外,該協會新會員註冊率也提升了20%,更引發新聞媒體大量關注。

讓人意外的是,向「匿名戒酒會」寄出電子郵件尋求協助的比例,高達1,300%,成功透過機器人帶動青少年自動尋求幫忙。

【本篇未完,完整請見 動腦2017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