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型纖瘦、穿著輕便簡單,笑起來有如燦爛陽光照拂,今年33歲的台南善化雜糧生產合作社業務部經理蘇建鈞,已經返鄉務農8年半,26歲前便經歷第一桶金進帳,短時間內為投資轉型,百萬現金又瞬間幾乎歸零的狀態,接著數年間月薪加計分紅,年薪數度上看百萬。
笑稱是家中「第N代」從農的蘇建鈞,返鄉務農前3年經歷一波低潮期,第4年在友人介紹下參加台大科技農企業碩士學分班,接觸到東亞大型茶葉經銷商、全台最大杏鮑菇生產者等,還有同期同學正在準備為旗下農企業上櫃,開啟了他對農業的另一番想像,因此他近幾年已很少親自下田耕種,專注帶領合作社從B2B生產者轉型為B2C農企業。
蘇建鈞23歲服役完便返鄉,投入父親與親友成立的雜糧生產合作社,他笑說,一切只是因為當年研究所沒有考上,原本計畫以碩士學歷進入南科工作3年存款百萬後,再創業開設補習班,不過這一切停止在他沒有收到任何研究所錄取通知後,因此頂著中山大學材料與光電學系的學歷,他轉念一想便投入務農的行列。
農業可以創造高收入,但是也必須要高投入,蘇建鈞說,投入7成可以賺取3成利潤,但若扣除營業成本、折舊損失等,往往只剩下約1成淨利,而且還要承擔「看天吃飯」的風險,近兩年就因天氣狀況不穩定,原本分紅加計年薪有機會超過百萬的狀況減少,整個合作社員工的分紅大幅降低甚至歸零。
要再創造高額穩定收入甚至年薪百萬的方法,蘇建鈞說,有擴大供應鏈及量產兩大方向,善化雜糧生產合作社擁有逾100公頃耕地,以1年兩作的頻率提高單位面積產值。不過,不同於一般蔬菜、鮮果,採摘、清洗、挑選便可直接進入市場販售,紅豆、黃豆、黑豆、稻米等雜糧收成之後,因其中可能含有碎石、大小差異等,需經過食品廠機台挑選,100公斤雜糧,最後僅剩約60~70公斤食品級原物料是常態,且挑選成本往往勝過蔬果清洗的成本。
食品廠為求方便快速,通常只願意與盤商對接,一般生產者產量太小很難談到好價錢,因此成為農企業的關鍵就在擴大供應鏈及量產。蘇建鈞說,合作社初期先從簡單加工開始,投入機台讓農產品轉為食品級原物料,而打造B2C平台則是長遠目標,目前已成功拓展生產、採收、加工、倉儲等供應鏈,靠著合作社8、9人團隊一手包,只差面對消費者的通路尚未涉入。
蘇建鈞坦言,要提高農民收入利潤,發展農企業是最快的方法,因為在台灣農業生產的供應鏈上,往往都會有其中一個環節的廠商希望可以獲得最大的利潤,「羊毛出在羊身上」,這時其他供應鏈上的廠商利潤就受到擠壓,而生產者則因議價能力低,被壓榨的最為嚴重,要跳脫過往的困境就必須朝農企業的方向前進,創造高收益與高利潤。
不管過去或現在,普羅大眾對農業、農民的印象往往都是「苦情」的,蘇建鈞希望翻轉此一狀態,除了打造農企業,他還希望能引進機械手臂等,解放農業現場勞動力,轉投入較需要腦力的領域,整體效率提升後利潤跟進上揚,農民薪資也有機會向上調整,形成一個正向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