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超跑、showgirl、促銷活動 台灣生技展走偏了?

Foto

當台灣生技展結束,主辦單位總會統計參展商與展期間的參觀人數,這幾年來,這些數字也一直呈現上升的趨勢,但這些數字真的代表台灣生技產業持續蓬勃成長嗎?

每年5月到7月,有如國際生技製藥產業的嘉年華,各國生物科技相關展會輪番上陣,從5月的中國、日本,6月是美國,而台灣生技展總是在7月接下最後的火炬。

經統計,台灣生技展這幾年的參觀人數,連同參展單位,整體數字不斷攀升,這顯示在主辦單位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的努力運作下,確實讓展會能見度提升不少,企業也開始重視行銷,但亮麗的展覽背後,真的代表台灣生技產業持續蓬勃成長嗎?台灣生技展有個特色,就是每年都與「美容保養、生技保健」同期展出,這或許跟早期台灣投入新藥研發或醫材開發的企業很少的原因有關,使得生技展必須先與稍微相關的美容保健品同時展出。

雖然2003 年起,展覽商「展昭國際」正式將台灣生技產業獨立舉辦「台灣生物科技大展」,但這卻只是名稱上獨立,實質上仍是同期展出。這樣的展出方式雖然能為兩個展覽帶來加乘的人潮與效益,但卻也會有模糊焦點之疑慮,尤其是當兩個展的展出內容性質迥異、宣傳手法大相逕庭,加上鎖定顧客群不同的情形下,其中一方的資訊可能容易被埋沒。

美容保健參觀民眾佔多數
雖然生技展與美容保健展在展區的分配明確,但本刊實際詢問非生技專業背景的民眾,他回答:「印象中,大部分是保健食品、化妝品,還有一些學校或政府單位。」在後續的隨機採訪中,也得到許多相同的回答。

一位中國深圳連鎖醫美診所老總逛到本刊展位後,駐足交流表示,「東西是很豐富,但分不清楚你們是醫藥還是保健品了!」

上海張江高科園區一位生技業者也對本刊表示,「好像大部分人是來買東西的,」但他也同時表示,「其實中國很多醫藥業展也差不多的,主要是大健康還是跟民眾距離最近。中國高端的生物技術展大部分還是跟著論壇走,以論壇為主。」

這突顯的問題是,美容保健品展的參展商多半是B2C 的企業,展出色彩鮮明,宣傳手段也較為活躍,而生技展卻以研發型企業與學研單位為主,兩相比較之下,確實是美容保健品展能獲得更多目光。
但上述問題卻也引發一些特殊現象。

本刊發現,這幾年的生技展中,許多學校或政府單位的攤位也開始出現試吃、試喝、試用的宣傳起手式,或許這些單位的展出內容更貼近民眾,亦或許是希望能吸引更多參觀者的注意,但正如一位生技業者大嘆:「在生技展的政府學研區可以買到香腸、貢丸湯會不會太誇張?」不少與本刊相識的生技業者說:「生技展應該還是要以技術展出為主,而不是把販賣商品當作目的。」

如此打著「有機」、「生機」、「特賣」為號召的飲食攤位逐年增加,這些攤位也好不熱鬧,甚至有些民眾為了排隊領取免費食物,把通道擠得水洩不通。過去幾年來,能維持清流的僅剩排列於中央主走道兩側的研發公司。

生技公司加入清涼showgirl風
不過,這樣一邊熱一邊冷的現象似乎也在今年被打破了。

本次展會上最為吸睛的,莫過於在整個會場正中央,一台惹眼的白色McLaren 跑車,甚至每隔幾小時就有兩位穿著清涼的showgirl 主持活動炒熱現場氣氛,讓人頓時有置身電玩展或汽車展的錯覺。

上述的展出方式,可能只是個別攤位有其特殊考量的例子,但若現場觀眾沒有相應的需求,又怎麼會有如此演出呢?

此外,從這幾年生技展期的觀察,不少參觀人潮目的主要是為了吃吃喝喝以及蒐集贈品。

「或許在參觀民眾入場時可以有一些篩選機制,」一位國立大學研究所所長向本刊提出建議。

「就如同今年報名入場的方式,由名片換證改成需上網填寫詳細基本資料後,方能取得QRcode,這樣起碼願意花時間填表格的人才能入場。」

今年入場制度的改變,基本上已能篩選掉一些俗稱「展會蟑螂」的非目標觀眾群,但要讓未來生技展的入場觀眾更為精確,有業者建議入場時能酌收報名費。

他說:「就像美國的生技展最基本的報名費就是720 元美金,換算新台幣約為22,000 元。真正想了解當地生技產業的觀眾,會願意花這些錢入場參觀,且擁有精準的目標觀眾後,參展廠商能更專注地展示產品技術,而主辦單位也能提供展區內更優質的服務與設施。」他補充:「或許台灣能從較低金額的收費開始。」

另一位業者受訪時則說,「台灣有些展覽的展期前幾天,入場者必須出示參展商的邀請函,透過這樣的方式,參展商能更精準地邀請目標觀眾來訪,增加核心產品與技術的曝光度,也提昇洽談商機的效率,生技展應該也可以比照這個模式。」

「生物經濟」政策將退位
今年生技展圓滿落幕,許多廠商在4 天的展期中仍然收穫良多,但未來若在展覽的配置、展出形式與觀眾篩選上能有更多改善,相信將能大大增加所有參展商的展出效益,更進一步帶動生技產業真正走向國際市場。

尤其,新政府未來力推「亞太生技醫藥研發產業中心」,某官員向本刊透露,前政府力推的「生物經濟」政策與計畫將全面退位。

在「亞太生技醫藥研發產業中心」下,未來重點設定在強化生技研發活動、扶植新藥新創公司,提升台灣在新藥、新疫苗、新試劑領域的創新能量。

相較之下,生技展作為每年台灣生物技術應用成果大集合的重要舞台,難免會顯得熱鬧有餘,卻聚焦不足!

(本文節錄自《環球生技月刊》2016年8月號)

http://www.gbimonth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