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你今日頭條一下了嗎?

Foto

在無差時、無邊界,碎片化吸收資訊的網路環境裡,

KOL以個人或以團隊運營方式運營自媒體,緊跟時事潮流,使上十八般武藝,

轉動出人流量,才能賺出市場、賺得商業資源。

和大陸朋友交流,常會討論兩岸文化生活不同的差異,為了讓大陸朋友也理解臺灣,我總喜歡請他們拿起手機和我的手機作一對照。是的,透過貼身的手機上的畫面就能明白,兩岸同文同種,但生活溝通的方式是不一樣的。在臺灣,我們的手機上是FB、LINE、Google、YouTube;但在大陸,朋友們的手機上是We chat、支付寶、百度、優酷、滴滴打車、美團、餓了嗎……

大陸KOL 正時興

在大陸,所謂的自媒體(或新媒體)是從大陸網路環境建構起來的,由於整體市場基數龐大,所以近兩年大陸的KOL、網紅等迅速竄起,並且依此打造出一整個經濟產業鏈。

KOL經常會長時間持續透過文章寫作發表、音頻或視訊平臺開設系列性收費課程,如現在最熱門的知識服務平臺【得到】上的萬維剛、熊逸、李笑來等,他們早先都是從專注於自己專長領域,持續不輟在微博上發表文章,成為微博上的KOL 大號,然後轉而登上【得到】作為知識IP、內容生產的大咖。就連【得到】的創辦人羅振宇,早先也都是通過經營微信公眾號起家。

而網紅則多從時尚模特兒、才藝表演、或電商銷售等切入,常在直播平臺上有超出常人行為的表演,而導致近來令人扼腕的極限運動家詠寧失手墜樓身亡的社會事件。

大陸KOL可以撐起一整個行業

作為大陸目前熱門內容平臺的《今日頭條》,二○一七年十一月卅一日召開《今日頭條》創作大會,即正式公布未來所有的創作者在流量轉化初期,可靠廣告

收入分成和平臺補貼賺錢;但當頭條號運營積累出粉絲跟隨,《今日頭條》便會採用商業植入、電商導購、軟文寫作、內容付費等方式扶持創作者,甚或協作粉絲節線下活動共同作為商業發展運營的模式。

在此大會中《今日頭條》分享了養花愛好者的「坤哥玩花卉」、為普通人提供錄音和MV服務的「清晨錄音棚」、讓粉絲變病人的「耳科趙醫師」、還有來自貴州苗寨保安短視頻「歡子TV」四個在《今日頭條》上爆棚內容的頭條號。《今日頭條》的發展,其最大的野心是透過超級內容平臺轉動內容生產者,並將粉絲轉為付費用戶,成為內容變現的核心主角。

要特別說明者,KOL 內容的呈現可以是文章、音頻或是視頻;所謂的大號可以是一個作者、也可以是一個團隊的操作。比如說,知名的微信公眾號「一条」(又稱一條視頻、一條TV)為主打生活類短視頻的互聯網新媒體,創辦人為上海媒

體《外灘畫報》前總編徐滬生。二○一四年九月八日,一條開辦微信公眾號(訂閱號),以每天一條關於於生活(美食、酒店、汽車、小店美物等)、潮流(女性時尚、男性時尚、美容)、文藝(建築、攝影、藝術等)原創二至五分鐘短視頻的方式作為運營。由於一條定位精準而明確,不同於電視節目與視頻節目,視頻內容採以溫柔軟性緩慢寧靜表現,因此公眾號上刊十五天就積累出百萬訂閱戶。

由於自帶流量微信公眾號的自媒體,整合的微信小程式運作,就能自成一個電商銷售系統;「一条」於依此運作建構成完整的商品銷售平臺「一条生活館」,並成為知名的自媒體電商。二○一七年八月,一条視頻已完成 C 輪融資,融資後估值達到了三億五千萬美元。

大陸KOL 的行與不行

具體來說,KOL透過文章、音頻、視頻多角化經營亦是勢不可擋的趨勢,在無差時、無邊界,碎片化吸收資訊的網路環境裡,KOL 要不就是和不同專業領域的人整合,以團隊運營方式運營自媒體;要不就是緊跟時事潮流,使上十八般武藝,自轉星球。唯有轉動出人流量、轉動出粉絲,才能賺出市場、賺得商業資源。

然KOL 也不是無所不能,二○一七年六月北京市網信辦就因部分微信公眾號、自媒體號喜作明星緋聞隱私、炒作明星炫富享樂等內容,而被勒令關號禁言。

臺灣KOL有機會嗎

和大陸時興熱門的知識內容發展相較,臺灣從二○○一年起在政府政策下推動之數位內容產業(Digital Content Industry),包括數位遊戲、電腦動畫、數位學習、數位影音應用、行動應用服務、網絡服務、內容軟體以及數位出版典藏等,但時至今日,受限市場規模真正帶動成為「產業」項目者幾稀。

臺灣KOL運作的方式,從早期的部落格、到現在的FB;從單一個人獨立發表、往專業主題頻道靠攏,如有名的科學知識社群PanSci泛科學等。臺灣KOL原生內容,除具臺灣地方特色外;在文化內容呈現上,尚普遍明顯優於大陸者則包括臺灣年輕人的創意巧思、活潑說故事的能力,還有臺灣生活文化積累內隱知識的厚度;或前文化部長龍應臺、公益平臺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曾在不同場合闡揚臺灣的軟實力。

而這類的內隱知識藏存於咖啡、紅酒等飲食生活裡;也藏存於傳統工藝、工匠技術、甚或是出版文化裡。臺灣年輕的KOL實可以專注投入這類領域,並透過文字、圖像、音頻、視頻轉換產出內容,學習大陸KOL營銷的技能,並由此跨入大陸仍極度欠缺優質內容的空白處。在面對大陸短平快躁進消費市場的趨勢下,臺灣不妨以專注沉靜從小處的專項內容著手,並繼能找出自身存在的優勢;找出新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