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回首國會建制 話當今政治文化

Foto

看國會運作及行政立法關係之紊亂

這幾年我鮮少願意談國會或憲政相關議題,我當研究生時,有幸研究並參與憲改過程,如今卻心灰意冷,因為專業學理見解在民粹壓力或當前台灣的政治文化下,皆顯得一文不值,過去推動國會建制與改革的艱辛日子,學界的共識是朝內閣制邁進,縱使早期民進黨在野時也是擁護內閣制的,因為在民主轉型的過程中,內閣制相較於總統制仍是較好的設計,但總統直選議題出現後就一去不復返了。而關於第七次修憲,當時許多學者都不贊同立委減半,認為簡直是災難,如今的後遺症卻是全民共同承擔。

我們國會有很多的慣例及陋習,是全世界所沒有的。其他國家國會議員了解我國的國會生態及制度後,都覺得匪夷所思。立法院過去養成一種本能,凡是內閣制中對職權有幫助的都要,較差的就不提出來比較,之後再去看總統制裡賦予國會的權力,我們沒有的也都想要,造成國會運作及行政立法關係的紊亂。

職權行使的配備方面,我們的確缺乏一個好的民主殿堂大廈。我們較為接近美國的參議院制度,但美國人口是我們的十五倍,國力是我們的三十倍。美國很多國會議員也是選區和國會兩邊跑,現在華府給他們的薪水只能租一個一房,國內旅行也不可能坐商務艙。

痛缺乏專業幕僚 行政體系虛耗

今天我們對國會政治信任度低,其實是整個國家進步的絆腳石。很多重要法案長年擱置,法案審查品質令人不敢恭維。委員提案和政府提案是併案審查,沒有優先順序,這在美國可以運作,因為美國國會法制專業的幕僚體系相當完備,我們缺乏相關配套機制,長年卻如此運作,無怪乎實務上出現問題。

許多部會首長對於一年中花這麼多時間到備詢感到相當頭疼,相較於英國的國會運作中,質詢時間只有資深前排議員(影子內閣)可以問問題一小時,後排議員只能觀摩官員;而日本只有四十五分鐘。美國國會是用聽證的方式,去年一整年國務卿到美國國會參加聽證總共只有六次,其中有四次是參議院、眾議院各半天。我們把整個行政體系決策層虛耗在立法院,這種消耗對國家是慘不忍睹的。

此外,行政資源為了滿足里長式服務的立法委員,我曾聽聞駐外外交官全天候待命,只因為國會聯絡人來電,轉達某委員選區有出國遊學的孩子,背包遺失了需要外交官協助,這些畸形的運作方式,導致立法院無限擴張其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