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3、4年,生技產業最夯的題材莫過於「免疫細胞療法」。投資人只要聽到PD-1、CAR-T、T細胞,這些與免疫細胞療法有關的專有名詞,彷佛看到大筆鈔票飛過眼前般,不禁怦然心動。加上台灣衛福部去年通過了「特管法」,允許國內醫療院所進行細胞免疫療法(編按:但僅限於自己的細胞),更為這股投資風潮起了推波助瀾之效。
殊不知,在生技股投資戰功彪炳的「生技大戶」「海哥」林滄海,就在Car-T這部「車子上」栽了一個大跟斗!
據熟識「海哥」的人士透露,「海哥」3年前投資了一檔台灣一度最火紅的免疫細胞療法概念股—生控基因(興櫃代號為6567,已撤銷掛牌)。生控宣稱研發出一種「特殊免疫療法」的全新技術,可誘發人體內的T細胞針對癌細胞抗原展開摧毀攻擊。
披著CAR-T這件黃袍,生控於2016年1月掛盤興櫃後,一個月內即衝上179元,但股價自此江河日下。2018年底,生控股價跌至1.6元,因沒有券商願意輔導,黯然撤櫃。
另一個台灣生技股投資聞人徐紅照,曾經名列浩鼎前十大股東之列,去年他捲入泰福生技股票興櫃轉上市競拍流標的內線交易。徐紅照因在收盤前提早得知流標消息、及早賣股,為區區僅99萬元避險獲利被判1年10個月,雖因他主動認罪得以緩刑,但其對生技股投資可能也將轉趨低調。
隨著「海哥」慘賠,徐紅照涉內線交易,台灣生技產業資本市場也進入連續第三年的「飢荒年」。從2014年中的1兆元總市值高點計算,上櫃生技股指數距最高點至今已大跌46.5%,然而與此同時,台灣生技產業資產市場也悄悄地掀起了專業法人時代的新序幕!
首先點火的是2016年成立,規模高達1千億元新台幣,隸屬於國發會旗下的「產業創新轉型基金」。2017年底,該基金注資電子通路轉型為再生醫療生技公司的三顧1億元;旋即在2018年,產業創新轉型基金透過私募方式,與中華開發旗下私募基金聯手買下醫材廠雃博17%股權,協助其拓展海外市場。
接著2018年3月,摩根士丹利旗下私募基金宣布以每股84.74收購醫材公司百略,總收購金額達93億元新台幣。2018年6月,屬於國家級投資公司的台衫投資公司,繼第一檔鎖定物聯網的「水牛一號基金」後,又成立專門鎖定生技產業的「水牛二號基金」,規模達59億元,目前主要投資標的計有生物相似藥廠台康生技。
以前,投資人投資生技股,喜歡跟的「大戶」如潤泰集團尹衍樑、永豐餘何壽川,或者「主力」林滄海、小S公公許慶祥的腳步走。如今,大戶與主力呼風喚雨的時代逐漸遠颺,取而代之的是專業法人的時代。
生技股財報天后—資誠聯合會計事務所副所長曾惠瑾指出:「生技股投資專業知識門檻太高、回收期長、但潛在報酬可觀,比較適合法人參與。」她呼籲:「主管機關應鼓勵投信成立生技ETF或主動型基金,讓對生技與製藥有興趣的散戶投資人也有參與機會。」(閱讀全文…)
本文為精采摘要,更多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今周刊》(第1176期)
閱讀更多文章,歡迎加入今周刊粉絲團&LINE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