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促進兩岸醫藥產業交流、開創合作機會為宗旨,由台灣藥物品質協會主辦的「2016 年海峽兩岸醫藥合作高峰論壇」於3 月31 日登場,由理事長鮑力恒、國防醫學院特聘教授胡幼圃擔任主持人。
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副會長駱燮龍首先針對中國醫藥產業當前的情況、政策走向,及國際化趨勢提出分析。他指出,中國醫保超支情形嚴重,控制費用仍是今年的重要任務。
他並對原訂於去年9 月出台的《醫保藥品支付標準制定規則》提出建議,「『醫保支付標準』不是藥品價格,而是報銷金額或標準,」他強調,而報銷金額則取決於醫保基金收支平衡略有結餘,與其他無關。
駱燮龍進一步指出,印度製劑國際化時間早於中國,但近年中國採取積極鼓勵的引導性政策,使中國製劑企業目前的國際化步伐穩中有增。其中,華海藥業、東陽光藥業分別已獲得23及14 個國際註冊文號,位居中國前兩名。
去年8 月,中國國務院出台《國發[2015]44 號文》,多項改革新政相繼推出,無疑是對兩岸生醫業投下一枚深水炸彈。
熟諳兩岸生醫產業的發展脈絡,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副所長暨大中華區綜效長曾惠瑾,則解析《國發[2015]44 號文》的主要重點,及對產業界產生的實質影響。
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 於去年完成9,394 件藥品審評,「看得出來很有決心。」她進一步指出,中國當局對於醫藥政策已由保護主義轉為開放態度。
短期內,國內業者可借重學名藥廠轉型、國際化的經驗,快速支援中國相似藥廠現階段的產業缺口。
若就長期策略的佈局,兩岸則能在新藥研發、臨床試驗上合作,進軍國際市場。
在台灣本土學名藥領域耕耘數十年,中華民國製藥發展協會理事長王玉杯觀察國內製藥產業現況並指出,台灣內需市場太小,但藥廠太多,加上未來若加入TPP 及RCEP等區域經濟體,對傳統製藥業者勢必是一大衝擊。
她認為,業者間能藉由併購取得關鍵技術,同時互補、擴大產品線。「殺價做生意不是終極目標。」
王玉杯強調,業者應該要自強,專注於提升品質,並以產業升級及轉型作為發展契機。
http://www.gbimonth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