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院長劉仲明。圖/工研院提供)
對於國內產業的持續升級,工研院院長劉仲明說得簡單明瞭:「傳產在哪裡、創新就在哪裡。」
劉仲明說,當年自己還在學校念書的時候,ICT(資通訊產業)正在起飛,「那時連知道computer(電腦)的人都很少」,但現在筆電、平板、智慧手機等行動裝置的蓬勃,幾乎讓人覺得「世界本來就長這樣」。到了近年,人工智慧(AI)又開始大鳴大放,任何東西都要智慧化了,其實傳統產業亦然,科技將與傳產做全面性的融合,而這樣的改變在3~5年內就可以見到。
劉仲明指出,台灣的製造業的確是滿厲害的,但傳統產業一向講求務實,對於跟科技的連結、過去是難以想像的。工研院把科技經驗帶進工廠,嘗試協助企業也可以去掌握到全球科技進步的好處。不過台灣的發展重點不應該只是在超英趕美、趕日超德等等,而是在創新。
實際上台灣目前各行各業的發展,都已經慢慢發展到了一個水準、有了一定的水平,劉仲明認為,現在的重點應該要走到比較高的制高點,認清「我們是誰?我們有什麼本事?可以有什麼機會?」然後才有辦法進行跨行、跨業、甚至跨領域的創新。
去年接下資策會執行長職務後,劉仲明開始讓工研院與資策會有機會走在一起,資策會擅長軟體,工研院強於研發,能讓技術更快速成熟的解決問題,某種程度來說,這就是一種加值。像是在花東地區發展農業跟觀光,工研院就與資策會「軟硬結合、雙管齊下」,目前在花蓮開發VR加值旅遊,而台東則是建立了神農平台,把農產品的生產履歷全建置上網,消費者只要動動手指滑手機,就能看見自己吃下肚的東西從哪裡來、是怎麼生出來的。這些都是研發單位長期深入各鄉鎮去接觸,互相腦力激盪出來的火花,只要能持續深化交流,傳產也能在「接地氣」的條件下,享受到技術加值創新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