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盤古開天闢地,宛如女媧摶土造人,日本遠古神話同樣源自土地與肉身的傳說。世界伊始,除卻最高主宰,另有男神伊邪那岐與女神伊邪那美。二神以天茅攪拌海水,水珠順著茅鋒滴落,其中鹽分凝結而成若干島嶼,此即日本列嶼。二神隨後相互求愛,誕下包括山河風海等等卅五神祇,求愛過程對唱的情歌,兼之上述種種民族故事,統統紀錄在史書《古事記》及《日本書紀》,由此開始,日本可謂有了文學。
又宛如《詩經》十五國風,日本最初詩歌總集《萬葉集》,題材大多亦為男歡女愛的歌詠。只是,漢字傳入日本、深耕發展,直至普及於貴族之間,已經是兩漢以後的事了。是故,日本短歌推測約出現在四世紀,而在當時,中國韻文早已有了結構完整、範式嚴謹、體裁多元的古體詩了。
非一般愛情故事
又再宛如《詩經》經歷自西周至春秋六百餘年的蒐集、潤飾、分類、編輯,《萬葉集》的成書同樣出自多人之手。而據《大日本史》所述「家持善和歌,撰萬葉集二十卷」,目前幾乎認定奈良時代歌人大伴家持為主要作者及編者。
一切皆從愛情而來,只是中古時代的日本婚戀模式不再「宛如」中國。
縱然《詩經》作品不乏坦然求偶求歡者,畢竟當時已脫母系社會原貌,詩歌當中傳情達意、送往迎來,女子終究被動居多。然而萬葉時代的日本(完全以漢字標注日語的飛鳥及奈良時代,統稱萬葉時代),即使貴族之間深受中國影響,男尊女卑的觀念倒是尚未「飛入尋常百姓家」。綜觀平民/奴隸階層,訪妻、娶婿司空見慣,因而日本短歌內容比起《詩經》國風,其坦白直率、其自由奔放,實則有過之無不及。
念起來整齊,看起來不整齊
日本短歌基本模式是一「五七五七七」音節合成的句組,結構工整。然而現今所見《萬葉集》卻字數凌亂、無法對仗,何以如此?當時普遍利用漢字作為日語注音,於是原先的「五七五七七」音節,藉由漢字書寫下來以後,往往長短不一,短者三字、長者十字,所在多有。而詩歌係口語吟誦先於文字閱讀,因而音韻鏗鏘遠比句型統一來得重要,也就不得不顧此失彼了──如唐詩這般念起來整齊、看起來也整齊的詩歌,放眼世界唯有中文能夠做到。
日本文學的暗黑與光輝
李世民與魏徵,一君一臣,開啟眾所熟知的貞觀盛世,二百年後,日本清和與陽成兩位天皇,同樣沿用貞觀二字作為年號,此間寓意昭然若揭。在此以前,遷都平安初期,日本迎來一段「當時看來燦爛、現下回顧暗黑」的全盤唐化時代。嵯峨天皇即位,大從律令規章、朝廷服儀,小至詩文作法、書畫風格無一不以唐為尚。畢竟大力引進來自中國的「先進技術」,平安初期被視為文化盛世,然而如今反思,當時一味崇唐媚外,卻間接造成日本本土文學發生斷層。
即便如此,自《萬葉集》以降千餘年的大和文學,不論血統、不論文字、不論格式,日本其實早已建立起一脈相承的「和式美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