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教練聯盟與普華永道事務所(the International Coach Federation and PricewaterhouseCoopers)所做的「2016全球教練研究」顯示,幾乎所有擔任教練的人(99%)都表示,他們曾經接受過某種形式的教練課程相關訓練,而其中有絕大多數(89%)所接受的,是由專業教練組織所認證或授權的訓練課程。隨著教練訓練課程的開班數目越來越多,教練用來作為課程架構或流程的教練模型與教練行為流程的多樣性也越來越廣。舉例而言:
成長模型:這個模型的基礎,是解決問題與設定目標的相關表現,希望藉此維持並放大個人的成就與生產力。這個架構與流程,可以透過一系列按照順序進行的教練對話,釋放內在的潛能。
新領域存在方式模型:這個模型的基礎,是與存在方式相關的實體論教練方式,融入了語言、情感與身體等種種可以影響行為的要素。「存在方式」是溝通與行為的潛在驅動力,以個人的覺知與態度為基礎。
教練訓練機構:這個組織的共創式教練模型(Co-Active Model)是個方法與架構,立基於這樣的想法:每個人天生都有創意十足、足智多謀的一面,也是個豐富的整體。這種模型建議,個人只要在同心協力的關係當中,有了教練的支持,就能夠找到自己的解決方案,並因此促成勇敢的行動。這個模型的核心在於實現、平衡與過程。
每個教練模型與全球的教練專業協會,都有各自設定的核心能力,一個人必須達到這些能力,才能算是有效的教練。但是否有些共同的要素,是所有教練模型與教練專業協會通用的?以下就是我想到的一些能力,這和你的經驗值是否相符?
1、彈性──保持彈性與機動性,隨時根據客戶的需求,調整教練模型、流程與風格。舉例而言,在向前推進之前,先保留更多的時間,進行更深刻的連結;或者在客戶陷入瓶頸時,進行腦力激盪,找出接下來可行的行動步驟。
2、專注教練與主動傾聽──把注意力放在客戶身上,排除所有分心的事物。以更深的層次進行傾聽,包括言語、非言語、肢體語言、環境與靜默。
3、教練的工具箱──準備好幾個不同的教練模型與流程,隨時根據客戶的需求,拿出來加以應用。保持彈性,隨時調整教練風格。
我們在肯布蘭佳公司,會刻意遵循一個流程,運用聚焦的對話,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以推動個人的成長、目標明確的行動、以及持續不斷的改善。身為運用模型的教練,我會刻意保持彈性、專注與主動傾聽,以便加強自己服務與指導每位客戶的能力。
你呢?針對目前能夠運用的各種教練模型,你的經驗是什麼?你如何運用各種模型,以彈性滿足客戶的需求?
本文節錄自「管理雜誌」5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