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京華堂掌握全球關鍵「金」技術 小奈米創大商機

Foto

投入物理性奈米金技術研究快20年,京華堂掌握了獨步全球的關鍵技術,進一步延伸千年中華智慧,布局奈米金版圖,積極開拓奈米金在食品、新藥及醫材等領域的應用。

電子科技背景出身的京華堂董事長唐上文,原先從事真空氣相應用技術開發,研究物理氣相沈積法(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 PVD)均相分布技術,是國內少數握有金、銀超細粉末製程技術的專家之一。

1996年,在奈米科技還是霧裡看花的年代,他就以PVD製程做出黑色的奈米金粉以及懸浮於水中的紫色奈米金顆粒,並成功地應用於塗料,讓成色更加明亮。

正因為在當時這不是國際熱門的研究領域,唐上文反而抓住利基潛心投入,他接著以PVD製程為基底,又花了3年研究出物理性真空冷凝技術,可凝結金粒子,製出只有傳統金箔1/4薄的奈米金箔,能穩定量產奈米金粒子,掌握了獨步全球的關鍵技術。

台灣唯一食用金箔許可證

唐上文說,自古以來黃金就是最受矚目的貴金屬之一,不僅可加工成裝飾品,它不易與外界起變化的安定特性,早在各種中藥醫典中,就清楚記載黃金性無毒,可治療小兒驚風、癲癇等病症,而日本也將黃金當成一種添加劑,做成健康養生食品。

於是,他在國際餐飲通路客戶的詢問下,又一頭栽進食用金箔的開發領域。

食用金箔過往製作主要以化學還原法為主,在四氯金酸中加入檸檬酸鈉等還原劑,將離子還原成粒子。但缺點是,若還原不完全,就容易殘留未反應的不純物質,包含四氯金酸、氯離子及有毒的一價與三價金離子。在顏色上,化學性的奈米金也因參雜其他物質呈現紅色。

但唐上文以物理方式製成的奈米金,除可避免有毒物質殘留,更容易控制粒徑大小。他利用物質三態原理製作奈米金,如同水蒸氣冷凝成雲、成冰的道理,將氣態黃金分子冷凝,以純水搜集,可以生產粒徑0.5至30奈米的金顆粒。而物理性奈米金則呈現紫色。

為了申請食用金箔的添加物許可證以利報關出口,唐上文必須向衛生署證明奈米金箔可食。他在2001年輾轉與中國醫藥大學教授蔡金川合作,進行急性毒性評估實驗(LD50)及亞急性評估實驗,證明無毒過關後,在2002年拿到至今台灣唯一一張食用金箔許可證。

這張許可證,也為唐上文開啟了奈米金的多元應用道路,並從此一步步轉戰生技。

奈米金生醫應用印證老祖宗智慧

許多研究文獻指出,人體近千種蛋白質中,有超過七成的蛋白質需要由微量元素的金屬離子激化,才能發揮其生物功能。因為金屬離子帶有強烈的正電荷,可以與蛋白質所帶的負電性胺基酸基團結合,進而發揮活化的效果,而金屬離子中又以黃金的生物相容性高而最受青睞。

蔡金川也舉《本草綱目》記述指出,金箔可「鎮精神,堅骨髓,通利五臟邪氣」,認為金對神經、關節及疾病治療有效用,建議唐上文應該繼續進行奈米金藥理實驗。

唐上文認為,這將是奈米金生醫材料的絕佳發展機會。於是,他將過往做塗料的機器束之高閣,投入奈米金的藥用研究。

京華堂並相繼和台灣大學、南台科技大學、台北醫學大學、工研院、海洋大學、金屬中心、輔仁大學及台灣科技大學積極展開奈米金於醫藥、醫材及生技的應用研究。

唐上文回顧這一路如同瞎子摸象摸索奈米金應用,直說《本草綱目》確有所本:「老祖宗千年的統計不容小覷!」。他表示,中醫傳統處方原則強調「君、臣、佐、使」,將金視為佐藥與使藥,是為協助君藥與臣藥到達患處的助手,奈米金的高度生物相容性與抗氧化特性的確證實有極大藥用價值。

奈米金醫材獲多國專利

唐上文指出,奈米金除了具有高生物相容性、極低毒性外,還帶有增強滲透性及滯留性,容易經由共價結合與藥物連結,做為藥物載體,可攜帶小分子藥物及標靶分子、連結分子或顯影分子,有利開發癌症診斷、造影及標靶治療。

為了專注奈米金相關藥物研發,京華堂在2013年4月將技術授權技轉成立子公司華上生醫,建構奈米金藥物輸送平台及發展抗癌標靶藥物,聚焦505( b) (2)研發。

此外,京華堂也開發了「新一代經皮吸收設備系統」醫材系列,善用奈米金的高生物相容性,以二氧化碳氣體為輸送氣源,不須使用注射針,即可投遞600奈米以下的金粒及80kDa以下的玻尿酸,可運用於外科傷口照護及醫美應用。目前該醫材已獲得台灣、中國、美國及日本等多國發明專利。

唐上文認為,奈米金還有很大的應用空間,並希望在開發出更多奈米金粒子在生醫產業的用途後,下一步將進行其它貴金屬的奈米化研究,讓奈米化金屬成為奈米科技的煉金石。

(本文節錄自環球生技月刊2014年11月號http://www.gbimonth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