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林啟萬主張「科文創新」打造醫材聚落

Foto

上任屆滿4個月,工研院生醫所所長林啟萬,是國內橫跨電機與醫學工程的人才之一,銜命接任所長,顯見臺灣ICT結合醫材發展,必是一大趨勢。他表示,將以「科文創新、醫病雙贏」為主張,引領臺灣創新醫材發展兼具人文,並持續推動生醫所成立衍生公司,在新竹打造產業聚落。

4月21日,工業技術研究院召開記者會,院長劉仲明正式宣佈,臺灣大學醫工所教授林啟萬,出線接掌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所長。

劉仲明表示,林啟萬的所學與專長,不僅站在全球醫療電子發展趨勢之上,也符合當前臺灣以既有的ICT優勢,推升生醫產業發展的期待。

過去,臺灣的高階醫材發展,多自海外大咖取經。或許國內生醫產業對林啟萬仍有些陌生,不過,在醫材的創新創業圈中,其實已有不少人對他甚為熟悉。

林啟萬的研究領域,涵蓋神經系統工程、醫用微感測元件與系統、醫療光電,與醫療器材品質驗證系統,曾任臺大與工研院合設的奈米研究中心主任。

這樣的背景,正是臺灣醫材界當前最炙手可熱的「EE」人才(編按:橫跨電機工程(Electronic engineering)與醫學工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

跨域發展 發現世界不只「零與一」

原本就讀成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的林啟萬,大三時,因緣際會聽到時任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化工系教授的劉炯權演講(現為交通大學生物科技學系榮譽教授),了解半導體技術原來也能用在人體進行感測。

「當時所看到的生醫工程,跟傳統工程領域的差別,其實已經相當明顯。」林啟萬回憶。這場演講,成了他人生第一次轉換角色的楔子。

1984年,大學畢業的林啟萬,選擇到陽明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就讀,也是該所的第一屆學生。

「當時只有6位同學,目前仍有4位在醫工界服務。」除了林啟萬,另外3位分別是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陳志宏、晶祈生技副總經理許銘賢,以及厚美德生技總經理徐添財。

接著,林啟萬負笈至啟蒙他的凱斯西儲大學攻讀醫學工程博士。由於該校位在美國俄亥俄州克里夫蘭市,個子高大、喜歡打籃球的他,迄今仍是NBA(美國職籃)克里夫蘭騎士隊的球迷。

然而,隔行如隔山,林啟萬也坦言,當初從只有「零與一」、「黑白分明」的電機世界,跨入「需要透過大量統計」、分析很多「不確定性」的生醫領域,是讓他感受到的最大衝擊。

1993年回臺後,他加入臺大醫學院醫學工程研究中心,從助理研究員做起。1998年8月,中心改制,成為「醫學院暨工學院醫學工程學研究所」,自副研究員轉為副教授的他,面臨第二次角色轉換。

「單純做研究,和需要帶領學生的教職很不同,每個人的人生歷程中,都會碰到角色轉換的問題,其實也是一個很有趣的過程。」林啟萬莞爾。

跨領域投入醫材 衍生新創公司

曾任臺灣大學病理學科暨研究所客座教授,欣揚生醫董事長楊鎣曾與林啟萬在臺大共事三年餘,合作執行兩項研究計畫。

「他是我最佩服、欣賞的人,」楊鎣觀察,林啟萬在團隊中「是負責組織大家人,他不是堅持自己的意見,而是以公眾利益為優先,個性也非常熱心。」

翻開近代醫療史,許多重大的轉捩點,都是由結合醫療與當時最新科技,所開發的新醫材帶來的。

深受前人啟發,林啟萬任教臺大醫工所期間,便發揮組織的長才,協同各領域的教授、研究生投入創新醫材的開發,並成立精能醫學(相關報導,請見本刊2016年8月號)、立創生醫兩家衍生公司。

精能醫學與疼痛科醫師合作,鎖定疼痛管理市場,進一步開發出無電池、無副作用、長效型的植入式脊椎電刺激器(spinal cord stimulator, SCS),並與美國前三大醫材廠簽署保密協定,產品目前已進入第一例人體臨床試驗。

立創生醫則以「分析心律不整智慧型演算法」為核心,透過嵌入項鍊式的穿戴裝置中,即時偵測、分析長者或曾有心律不整的患者身體狀況。

一旦預判使用者可能發生中、重度心律不整時,將即時傳送訊息通知醫院,院方能儘速調整人力與設備配置,及早救治。這套演算法,甚至也已嵌入病床所配置的設備,降低護理人員的工作負擔。

此外,林啟萬的另一項研究,是以他中風十年、成為植物人的父親為靈感。

他表示,中風患者氣切後,最困難的是無法掌握抽痰時間。後來,他從孩童用的氣喘偵測器找到切入點,開發演算法,以氣切患者痰量多寡所產生的不同呼吸音頻,作為痰量預判標準,把偵測器轉換成氣切患者抽痰的偵測器。

本文節錄於《環球生技月刊》2017年8月號

http://www.gbimonth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