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一代生技創業家,林群倫是最常被提起的一位。生科系畢業的他,因緣際會跨入智財領域,後來又投身創投界,7 年來,快速累積對技術的獨到眼光與企業經營實戰經驗。兩年前,成立安盟生技,在多項創業比賽屢創佳績,開發之光學同調斷層掃描(OCT) 技術平台及產品,目前已蓄勢待發。
2015 年1 月創立的安盟生技(Apollo Medical Optics, AMO),是以台大光電所教授黃升龍的「晶體光纖寬頻光源技術」為核心,開發出創新的光學同調斷層掃描(Optical Coherent Tomography, OCT) 技術平台和醫療影像分析系統,其產品能應用於皮膚癌診斷、醫美檢驗等領域。
安盟以此技術,曾在兩岸多項創新創業競賽嶄露頭角,包括2015 年在經濟部舉行的「新興產業加速育成計畫」獲頒生技醫療組「加速育成之星」;同年也在中國規模最大的「創新成長企業投融資選拔大賽-黑馬大賽」中,擊敗兩岸好手,獲得醫療產業組年度總冠軍。
去年10 月,安盟更在中國拿下「2016 復星醫藥集團創新創業競賽」第一名,以及「上海漕河涇國際科技創新嘉年華」前沿科技、醫藥與海外項目三大分組總冠軍,獲得獎金600 萬人民幣,未來也將有機會優先與復星醫藥集團合作,及漕河涇開發區入駐和多項補助機會;2016 年台灣部分,也獲得台北市政府青鳥展翅獎及經濟部工業局新興育成計畫補助。
安盟成立至今,短短兩年內能有如此亮眼之成績,幕後推手正是執行長林群倫根據過去在科學、商管、智財及創投等領域多棲的豐富經驗,為公司的獨特技
術量身打造最合適的商業模式。
曾懷抱留學夢 總以實驗室為家
林群倫是東華大學生命科學系第一屆校友,跟許多生科人一樣,也曾懷抱一個留學夢,希望未來可以成為學者或教授,在科學界貢獻一己之長。
高中時的他,雖然最擅長的學科是歷史與地理,然而,他卻為生物課的基因遺傳學深深著迷,相信未來生物技術會是全球的發展趨勢,儘管當時差點造成家庭革命,他仍毅然決然地選讀當時東華剛成立的生科系。
進入生科系後,他發現大一實驗課中,教的大多是制式的實驗方法,且多半是由助教引導,教授很少親自或全程在場。
因此,為了能與同學「不一樣」,也希望「與厲害的學長姊一起學習」,他選擇提前在大二就進入實驗室實習。
林群倫說:「因為絕大部份的實驗結果可能是失敗的,重要的是要在失敗的過程中學習,並找出一個可行的研究方案。越早進實驗室,就越能知道自己能不能接受屢次的輟敗,也能確定自己的人格特質適不適合這個產業。」
大學時期對實驗的熱情,也促使他在寒暑假回到台北期間,主動寫信到中研院詢問實習機會,後來順利進入中研院生醫所,接觸結構生物學的相關實驗。
「中研院黃太煌老師的實驗室很特別,約有20 位外籍研究人員,其中多數負責結構資訊分析,專長在數學與物理,因此實驗上都得用英文溝通,」林群倫笑說:「但對我而言,最大的衝擊不是語言障礙,而是雙方在溝通時,發現不同領域的知識落差太大,也讓我明白跨領域合作的重要性。」
大學畢業後,林群倫選擇進入長庚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由於指導教授的要求很高,加上本身對實驗的熱愛,他幾乎每天在實驗室待將近20小時,甚至常通宵做實驗,他說:「夜間做實驗沒有學長姐或同學會和我搶儀器,工作起來比較有效率。」
因為這樣的努力,林群倫兩年半完成4 個主題研究,並得到全國生醫年會碩士論文獎,以及長庚畢業論文獎。
跨領域做中學 創業比賽初試啼聲
碩士畢業前,林群倫獲得一位史丹佛大學教授的邀請,希望他前往美國攻讀博士學位。然而,為了出國進修,他得先在台灣服完兵役,就在因緣際會之下,他和許多法商學院出身的軍中同袍相識。
他的這些同袍在即將退伍之際,接連準備報考商管或法律相關研究所,加上父親也並不那麼支持他出國留學,使得他對法、商學院的研究所也開始產生興趣,於是他報考了清大科管所、清大科法所、政大智財所等系所。最終選讀政大智財所的MBA學位。
入學前,因為擔心自己過去沒有商業相關的背景知識,他選擇用「做中學」的方式督促自己成長,因此決定報名兩項創業比賽鍛鍊自己。「越是不懂的東西就越是要去嘗試,」他說道。
參加創業比賽可說是林群倫人生中的轉捩點,由於他擅長上台報告,並且在具備科學專業外,還有「準」智財所學生的資格,第一次組隊就被選為隊長,並在2006 年研華文教基金會第八屆TiC100 創新競賽中得到第一名,同年也獲選為時代基金會YEF 訪美代表。
創業比賽初試啼聲就獲得佳績,但他卻從未停止對學習的渴望,2007 年他又接連與不同的朋友組隊, 在「Global TiC」、「Lexus 百萬接班人」、「McKinsey」、「Novartis Biocamp」與「台灣工銀WeWin 創業競賽」等幾項創新創業競賽名列前茅。在比賽中認識許多各領域的朋友,後來也都成為工作中的重要助力。
儘管林群倫花了很多心力與時間在創業比賽,卻絲毫沒荒廢學校的課業,除了在政大智財所的4 個學期皆獲頒書卷獎,甚至為了更深入了解品牌如何經營、著作權怎麼應用,他還到台北藝術大學修讀藝術管理的研究所學程。
(本文節錄自《環球生技月刊》2017年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