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四冠院士廖俊智 三大定位領中研院

Foto

去年6 月,中研院正處多事之秋,廖俊智以「新人」之姿接任院長,迄今將滿一年半。過去,他因為生質能源研究突破,連獲臺美四冠院士,備受國際關注;現在,他掌舵臺灣最高層級研究機構,提出三大定位,期打造穩定的人才、基礎科學的循環供給生態系,為生醫產業找到新「能源」。

去年6 月3 日,即使遴選過程幾經風波,總統蔡英文終於核定,由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 化學暨生物分子工程系系主任廖俊智,出任中央研究院第11任院長。

隔天記者會上,院長遴選委員會成員幾乎全員到齊。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表示,遴選委員花了3 天,與7 名人選個別訪談,所有人都認同,廖俊智不僅相當了解全球學術脈動、產業以及中研院,也很有自己的想法,「他是最好的人選。」

時任副院長,現為中研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客座講座的王惠鈞也指出,廖俊智從知識、技術到轉換為產業價值,都有十分清楚的輪廓。在學術人才的培育也有獨到見解,甚至,還知道中研院缺乏研究生宿舍。

自臺灣大學化工系畢業後,長年待在美國的廖俊智,雖然曾在臺灣科技大學等校擔任講座教授,也曾任工研院顧問與中油的綠能研究顧問,許多人對他其實並不熟悉。

不過,他在代謝系統改造、合成生物學、系統生物學與微生物合成燃料的研究成果,其實更早享譽國際。

異丁醇合成技術 改變生質能源界思維

現年59 歲的廖俊智,由於父母都是工程師,從小就熱衷研究科學問題。對化學和物理都有興趣的他,決定在升學時選擇兼具兩者特色的化工系。

1980 年代,生物工程革命方興未艾,加上適逢第二次能源危機,讓他產生「以生物方法製造化學品,替代石化製品,減少環境污染」的想法,自此踏入了生物領域。

任教UCLA 期間,廖俊智與研究團隊以分支腱胺基酸生物合成途徑為基礎,重新設計代謝路徑,並改造大腸桿茵的基因組成,合成出熱含量高、親水性低,並與目前能源基礎設施相容的「異丁醇」(isobutanol)。

這項技術,不僅讓生質能源領域不再獨尊乙醇燃料,轉而發展高碳分子燃料,也於2008 年刊登在《自然》(Nature),並已技轉美國能源公司蓋博(Gevo),製成生質燃料,供應軍事航空用油的大規模試用。

不僅如此,他也設計一套非氧化型醣解反應(Nonoxidative glycolysis),將醣分子內的所有碳原子,毫無流失地轉化成基礎代謝物乙醯基CoA (acetyl-CoA),再用以合成燃料及其他化學品,以生物取代石油,作為化學品原料,減少人類依賴石油的程度。

這項方法,不但解決碳排放問題,也能降低未來欠缺石油的風險。美國環保署前副署長歐文斯(Stephen Owens) 便曾指出,此技術若能量產,每年可望替代四分之一的石油燃料,減少地球5 億噸的碳廢氣。

2012 年,他在《科學》(Science) 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利用電力間接驅動微生物,以執行二氧化碳的生物還原,成功將電能儲存在液態燃料( 異丁醇) 中,這是結合太陽能電池與微生物生化反應,生產燃料的首例。這項研究,讓廖俊智手握超過50 項技術專利。

四冠院士 提出中研院三大定位

研究成果傑出,也讓廖俊智連續於2013 年獲選美國國家工程學院(NAE) 院士,2014 年獲選臺灣中研院院士,2015 年同時獲選美國國家科學院(NAS) 院士以及美國發明家學院(NAI) 院士。

3 年內連獲美國、臺灣四冠院士,在臺灣學術界亦為少見。這位化工出身的四冠院士,在中研院多事之秋時接任院長一職,未來如何執掌中研院,外界都用放大

鏡檢視。

「第一個任務,我要讓中研院穩定下來。」廖俊智正色道。

一再強調自己是抱持「家裡有事,回家幫忙」精神的他,接受本刊專訪時表示,上任前,有部分媒體攻擊中研院,許多人不明究理,也跟著指責同仁,「那段時間,對中研院的人是不公平的。」

對此,他選擇「先對外界築一道防火牆」,逐一檢視院內制度,「已經有的就執行好,沒有的,就好好修正,至於外界對我們不了解的地方,我們就解釋清楚。」

因此,中研院也成立臉書官方粉絲專頁,並於今年4 月推出科普網路媒體「研之有物」,淺顯、活潑地介紹中研院研究成果,讓民眾對科學更「有感」。

廖俊智並重組媒體小組,期望與媒體和外界間的溝通更順暢。甫上任時,他應邀到臺科大畢業典禮演講,笑談自己跟學生一樣,都是「拜孤狗(Google) 大神」,當自己在領導、管理上有疑問時,就上網閱讀其他專家的經驗分享。

除了對外「解釋」,他也與研究人員、行政人員舉行座談,並前往各所演講。平易近人、沒有架子、幽默風趣,讓廖俊智很快建立了獨特的作風。

接著,他為中研院擬定了三大定位,分別是基礎研究單位、國家級實驗室以及政府建言者。

他分析,中研院雖以基礎研究為主要使命,但也會因應政府規劃,進行任務型的研究,「所以必須要以更宏觀的角度,主動向政府提出產業發展的決策建議」。

廖俊智並舉例,中研院的醣分子技術、臺灣蛋白質計畫(TPP) 等,都是國內在基礎研究居於國際領先的領域。院內可以透過這些研究,培訓人才,以銜接產業界。

>>本文刊登於《環球生技月刊》2017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