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知名的米其林美食指南,3月14日發表第一屆台北版,引起台灣一大騷動。照理說,最了解米其林運作細節的台灣人,當屬出身台灣的國際名廚江振誠。他在新加坡以自己名字開的Restaurant ANDRE,曾得過兩次米其林二星,而他回台灣開的餐廳RAW,也榮獲台北版米其林一星。
但江振誠在頒獎時鎮守RAW,緊盯更換菜單的細節,直到傍晚才得知奪星。好耐得住性子!隔天接受《遠見》獨家專訪,他暢談料理哲學、心境轉折與下一步計劃。
訪談中,我們不免俗地問他,「得到米其林星等,好像你沒有特別興奮,為什麼?」他回答,「不是不在乎(米其林),而是RAW是一個很特別的存在,這片土地的美好沒有辦法評分!」江振誠解釋,2014年他回台灣辦RAW的初衷,是有感台灣有這麼多美好的人事物,卻缺乏好平台讓世界看到台灣。他希望以RAW為平台,集結台灣好的設計、創意、食材與廚師,希望世界聽懂台灣。如此心意,早已跳脫料理競賽的範疇。因此他還呼籲,台北版米其林不要評RAW。
江振誠20年前從台灣到歐洲學習料理;10年前回到亞洲,落腳新加坡,開了Restaurant ANDRE,成就了史上唯一橫跨米其林、世界50最佳餐廳及全球百大名廚榜的華人,被稱為全球料理界的「李小龍」。為什麼今年2月,他卻把Restaurant ANDRE結束呢?又為什麼選擇回台灣呢?
尤其過去幾年來,台灣專業人才外流嚴重。2月28日大陸發表惠台31政策,《遠見》立即執行「惠台31措施對台衝擊」民調,發現高達71.5%的民眾擔心人才持續外流;高達61.6%的18~29歲年輕人因此增加到大陸發展的意願。
國際名廚選擇回家 教授卻是有巢難歸
問江振誠,台灣人才正往外流,為何他反而回台灣?他的回答是,「20年前的歐洲,10年前的亞洲,從現在到未來10年的台灣跟中國,都是顛峰,這就是未來啊。」今年43歲的他到底如何籌畫他的未來?如何看台灣的機會?本期完整報導。同時從下期開始,《遠見》將推出他的專欄,一連六期,談青年、談創業、談文化DNA、談創造力等議題。
江振誠,回家了。但本期封面故事卻報導了一群無法回家的台灣博士與高校教師們。
當對岸發表惠台31政策時,首當其衝、最敏感的就是這群人了。教育部立刻定調,公私立大學專職教師到大陸任職,包括兼職,均屬違法!一下子把台灣老師推到兩岸政治交鋒的最前線。
根據《遠見》推估,目前至少已有1000位台灣教師在大陸,分成五種類型:
第一類,本土博士為終結流浪,只好去大陸;第二類,在職中壯年教授,為了更好的舞台,加上台灣退休金縮水,選擇去大陸;第三類,拿到海外一流名校的洋博士,因台灣高教三級三審制,聘雇過程冗長,早被大陸高校攔截,台灣搶不到人;第四類,已從台灣退休的教授,到對岸展開第二春;第五類,拿到大陸博士學歷或已在大陸任教,也回不了台灣,因為台灣不承認大陸的學術成果。
五大類型的台灣博士們,就這樣一批批去了大陸。對他們而言,回家真的很難了。為什麼會這樣?本期深入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