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生態革命來襲 台灣能夠依靠誰?

Foto

《紐約時報》曾製作了一部名字叫作《看看中國正如何改變你的互聯網》(How China is changing your Internet)的短片,專題介紹了中國的微信,時長超過5分鐘,短時間內就在Facebook 播放超過400萬次。

「微信的功能簡直就像萬能瑞士刀」,這是影片中的一段話。「微信支付」這四個字如今代表的意義是在線結合線下、全面顛覆傳統商業模式的生態革命,挖掘其中寶貴的大數據是中美兩國頂尖互聯網專家的研究重點,而台灣社會如今對「微信支付」認知到的僅是表象的「無現金支付」。

台灣在討論軟硬體實力或是法規是否滯後大陸時,首先不得不面對的真相就是,台灣與大陸在討論類似議題時,有顯著的、跨越時代的認知差距。

跨越時代的認知差距

去年5月,政府正式開放了Apple Pay來台落地,台灣成為全球第14個開放Apple Pay的政府。從表面來看,台灣似乎並沒有在這輪以行動支付為切入點的革命中脫隊,但從亞洲周邊地區來看,包括中國大陸、南韓、新加坡、香港等主要競爭對手都已透過各種形式來因應快速變化的物聯網時代。早在30年前就有經濟學者預言,無現金將在未來成為潮流,而台灣第三方支付專法的通過還是最近的事。

決心,台灣下得實在慢,有媒體曾用一句狠毒的比喻─在互聯網+的革命浪潮中,台灣已快看不到中國大陸的車尾燈了。這樣的情況,在Jason的成長過程中是很難想像的,因為「互聯網」這三個字的意思,台灣比大陸更早明白。

早在兩年多之前就有大陸創投公司「獵豹集團」到台灣來挖角創業團隊,當時獵豹集團的年輕執行長表示,「每次我去台灣,都會覺得這是一個溫文爾雅的社會,保留了很多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讓你覺得非常親切的社會,但這是一個被這個時代拋棄了的社會。」因為他發現,台灣創業者如今還在問一些基本問題—這些問題大陸同行在5年前就已經不會問了。

在台灣喊出了「行動支付元年」的近2年,大陸已經進入「行動支付3.0」時代思維,對整個行動支付的概念台灣還停留在電子時代,也就是「消滅紙幣、無現金支付」,而大陸已經進入了互聯網時代的思維,而這是一個貨幣支付的「生態系統的革命」。

大陸媒體常說「現在中國進入了行動支付3.0 的時代」,這代表什麼意思?按照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的說法,2004年阿里巴巴創辦支付寶,目的是要解決淘寶網路交易安全,後來形成獨霸的支付平台,這是所謂「行動支付1.0時代」。後來以通話起家、在2012年就突破兩億用戶的微信也進入了市場,打破了支付寶一家獨大局面,行動支付進入「2.0 時代」。2016年以來,越來越多的「Pay」爭先佈局行動支付市場,這是以智慧硬體(智慧手機、智慧穿戴設備等)為終端的NFC 近場支付,Apple Pay 進入大陸市場,被視為開啟「3.0時代」。

中國大陸在互聯網時代的發展脈絡是這樣的:首先,因為行動支付的到來,大陸企業從幾億用戶中累積了太多大數據,挖掘其中寶貴的數據,就能完整展現特定消費族群的使用習慣。傳統企業(如一般街角上的銀行)雖然也能掌握一些用戶的數據,但這些數據是片斷的,而且因為傳統的支付模式在未來肯定不如行動支付頻次高,比如支付寶結合淘寶,得到了幾億用戶的完整消費數據。

接著,淘寶利用這些大數據建立起一套信用評價體系,使企業能夠更好地發掘這些金融個體的潛力,淘寶可以仔細評估每位消費者的信用情況、消費能力,傳統商業模式到這裏已經被打破了─生產方與消費者打破傳統「線性互動」,價值的產生不再單單是直線的,而是多方向的。

最後,透過某個平台的引導,從銀行、零售商到每個消費者都意識到自己的角色,建立起新的生態,台灣《理財周刊》是這樣描述新生態的,「有了行動支付,個人的金融主體意識在增強,漸漸地就可以實現點對點的信用流轉,而基礎就是龐大的用戶數據。」

透過行動支付,能夠沉澱多少有價值的數據,進而對金融個體有相對準確的「客戶畫像」。在萬物互聯的時代,最重要的資源是數據。這些才是行動支付背後生態革命的關鍵之處。傳統商業銀行雖然也能掌握一些金融個體的數據,但這些數據是片斷的,而且因為傳統的支付模式在未來肯定不如行動支付頻次高,所以累積的數據也難以呈現金融個體的全貌。

從這一發展脈絡可以發現,在這個時代,並不是「得行動支付者得天下」,而是「得數據者得天下」。無現金(紙幣)的支付,不過是一個表象。

領跑者的心魔

台灣「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這種發展差距的產生並非偶然。這是一種「病」。病因是複雜的,總結起來,可歸結為幾個方面。

首當其衝的是,製造業成為了台灣IT產業在互聯網時代轉型的羈絆。20世紀60年代,台灣在短短10年內實現經濟騰飛,躋身「亞洲四小龍」之列,幕後功臣是其強悍的硬體創新實力,硬體、晶片和代工是代表高新技術的三個關鍵詞,湧現HTC、富士康、宏碁、華碩、台積電等一大批明星企業。製造業的大獲成功,無形中影響著企業家和創投機構的行為習慣和思維方式,他們更熱衷於投資自己熟悉的領域,以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為主,比如硬體等固定資產,而對用戶體驗的互聯網公司則不感興趣。

青年創業者 目光短淺

也正是郭台銘等老一輩企業家幾乎養活了一個時代的人,使現在的台灣年輕人沒有生存壓力,可以更好地享受生活,自然不願去互聯網領域闖蕩。同時,小確幸的生活觀深刻影響台灣年輕人,大學畢業後往往順從家人意志,去宏碁、 HTC、富士康等大公司集團,「這樣很穩定啊」。

確實,近年台灣經濟正在一個低谷期徘徊。大學應屆畢業生的月薪一直只有22K(新台幣),過去15年間,台灣整體薪資不升反降。而且2014年的官方數據就顯示,青年人的失業率正在不斷上升,台灣20歲至24歲的青年失業率為整體失業率的3倍多。

這直接導致了大量年輕人無法承擔學貸和房貸壓力、不敢結婚、不敢生育的問題,這使得許多科技相關科系的畢業生,傾向於已具有基礎且收入穩定的公司為工作首選,摒棄內容與應用提供商等具有新創的特性,但薪資相對不高的行業。在他們看來,能找到一份富士康的工作,就非常滿意了。就這樣,不少人才被「圈養」在傳統硬體企業裏面,最多只能算是機械化人才,然後人才養成庸才,最後就無才了。

法令雖開 障礙重重

政府缺乏勇於任事的決心更是互聯網「連不上」的關鍵原因。有關部門從規劃法條時以防弊為優先,是一個很致命的因素。

台灣電子商務產業發展較大陸還來得早了一些。早在2004年,台灣就已經出現了第三方支付工具,名叫ezPay,是藍新科技與eBay合作的項目,它的出現甚至比支付寶還早一年。但是ezPay的壽命並不長,2007年就被監管部門因為金融安全問題而叫停,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台灣的第三方支付產業都處在停滯不前的狀態。在那一段時期,台灣預繳費型的消費糾紛甚多,因此金管會聯手央行,以防堵網路詐騙與洗錢,管制銀行與預先吸收社會大眾資金的儲值業者合作,延伸而來的諸多法規上的限制,這反而讓台灣因此在資訊業和金融金流業的基礎架構中停滯不前。

直到2015年5月3日,台灣《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公佈實施。雖然金管會陸續核發出5張電子支付執照。取得執照者包括歐買尬旗下的歐付寶、遊戲橘子旗下的樂點行動支付、智冠集團轉投資型的智付寶、網路家庭集團旗下的國際連及藍新集團的台灣第三方支付公司,但截至目前為止,只有3家在去年下半年開張營業。

台灣可以有個悠遊Pay?

之前,Apple Pay登台引發了多方面的爭論,使得登台日期一拖再拖,拖到最後甚至VISA都跳出來解釋回應有關監管爭議,根本原因同樣是由於擔心「Apple Pay的代碼化服務平台(TSP)多設在境外,整個交易過程要繞道境外,一旦消費者個資外洩,將難以處理及追償,且相關的交易明細皆握在境外TSP業者之手,稅捐單位難以取得交易資料,課稅上恐無法公平處理」。這一段官方話語很繞,直白一點翻譯就是—台灣沒有一個強大的銀行卡轉接清算組織,使得交易依賴於他人,但是又不能完全信任他人,所以只好自己糾結。

支付產業的營運具有參與方多、產業鏈長、協調難度大的特點,有賴於整合者進行推動,但台灣缺乏像中國銀聯的清算組織進行整合,使得上下游的整合不夠完整、硬體設施不夠普及。

那麼,台灣就不行了嗎?NO!其實台灣不需要阿里Pay,也不需要Apple Pay,出一個悠遊Pay又有何不可?

悠遊卡是台灣人的驕傲,有了這張小卡片,無論是汽車加油,還是餐館消費,只須簡單一刷。目前在台灣的覆蓋率極高,達到80%。換句話說,悠遊卡的使用已經形成了一個較為穩定的儲值、清算平台。

在台北捷運開通之後,如何讓一般通勤者更有效率地使用捷運成為營運單位所需考量的重要任務。早在90年代末,香港地鐵八達通的成功案例給台北捷運公司提供了一個可資參考的極佳案例。到了2002年,為向通勤民眾提供捷運儲值卡,台北市政府以轉投資的方式成立了悠遊卡股份有限公司,悠遊卡也成為台灣第一個具有儲值、清算功能的電子支付票證。

行百里者半九十,如今,悠遊卡正如十多年前一樣,正在經歷另一次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要成為「台灣Pay」也只是一念之間。

我們正處在一個互聯網、大數據、智慧化噴薄而出的世界中,一場新技術革命的風暴呼嘯而來,顛覆性地改變著我們的思維認知、生活形態和發展方式。這已經不是能瞻前顧後的時代了,更不能讓陳舊的觀念和僵化的官僚體系束縛住台灣前進的步伐。生態革命,互聯網時代具備的開放性以及太多因素,終會衝擊停滯不前的每個人。大陸可以「微信搞定一切」,台灣也可以「一卡搞定一切」,且看思維能否轉變。

政府的認識,和改革的決心,才是台灣今天最缺的。為什麼當年蔣經國能夠成功,關鍵就是他的決心。將人民的生活管理好,那就必須拚經濟,台灣才能起飛。今天台灣缺的就是這個,決心。

本文來源:《多維TW》月刊016期

https://www.facebook.com/duowei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