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服務現在「機會無窮」,但是如何改變思維和行為是一大關鍵。我大學畢業因緣際會到鴻海工作,台灣今天大部分產品技術,從ITC到光電,我都很榮幸曾有參與。一路走來,我一直在做一件事情,就是怎樣用數據來提供服務,認為掌握數據服務可以創造新模式,現在是機會。
運用國際數據 與M&A取得創新佈局
如何使用數據掌握發展趨勢和機會?台灣大部份的科技數據、論文數據,沒有參考價值,我主要是查閱美國、歐洲與日本的論文研究、專利申請數據,再去歸納跨國企業的研發項目。跨國企業的數據重點在檢視沒做到的部分,才是機會所在,大部份公司發展到某個時間點,是靠M&A來創新技術的,而非自我創新。另外,也會參考美國創投投資標的企業、跨國企業為獲取技術所做的併購數據。最後,注重這些創新技術的脈絡,掌握發展趨勢。最困難的是,數據抽出來之後如何評量,投資併購、研發創新、專利,一直缺乏好的評量方法,我三十幾年一直在做這最困難的部分。
人才缺思考和訓練模式 投資缺數據分析
根據專研數據的經驗,迎接數據時代,台灣有幾個癥結問題迫切需要解決;首先是人才,台灣學校教育,大多落後於實際國際的技術跟經營方式,需要調整。職場教育偏重線性思考,和當今數位化、數據化所需要的非線性思考模式和行為相抵觸。
其次,職場訓練不只要效率和紀律,更重要是訓練出更有思考力的人才。目前很多EMS工程師入社會三年大概可照圖作,沒法創造,幾乎各大公司皆如此,顯示整個職場的訓練方式應改變。新技術、新產品現進入多技術融合跟產品融合,產生很多機會,但台灣無法培養國際的行銷和銷售人才,缺乏多領域人才。
再新技術、新產品的投資需要數據,而台灣投資經驗,大部份投資仰賴聽跟看,似應蒐集各式數據再做投資決定。
改變線性商業模式 大國專利檢驗瓶頸
第三,創新研發流程紀律需要型塑,我常和研發創新領域的人接觸,一直相信研發跟創新是有方法、工具的,你可以盡情探索,但是可以用更好的方法與工具減少失敗並加速完成。
第四,經商模式與運營需創新,技術融合跟產品融合、經商方式需要做很大幅度的改變。從事服務業,提供數據,其中的核心服務便是幫客戶設計商業模式,商業模式要經過大量數據分析形成。這一輪的技術融合中,過往線性組織的經商模式很難支撐。
第五,專利必須從大國專利開始,而不是從本國先申請。進入鴻海時,所面對的專利風險是美國,當時我跟郭董提出,能否雇用十個美國專利律師來台灣?那是一九八九年,這是一筆很龐大的支出,結果郭董答應,這也是為什麼鴻海走出專利不一樣的路,用大國制度改變與檢驗我們的瓶頸。
政府除五缺六失外 尤重無形資產與科專評量
在政府層面:政府的角色,是讓市場跟技術更自足,它很難制定產業政策,只要把投資環境造好就了不起,例如工總提出的五缺六失應盡速改善,有好的環境後,聰明的人民會自尋出路。
學研機構部分:台灣學研、科研經費每年大約一千多億,曾到技術處當專案審查委員,開會時幾乎委員都沒先讀資料,便短短幾分鐘做決定,這套機制應改變,讓政府經費有效使用。政府科技計畫應透明,考量專案背後網絡關係能否被建立,直到可用財務績效評量政府每年一千多億的投資。這絕對比年改簡單,只需用互聯網、數據就可改變政府作業。政府可將各學校、法人跟研發,建立流程紀律跟數據,並引進國外數據,大部分標的即可被評量出優劣與前景。
在產業面:過去台灣經濟發展靠硬體,大部分產業沒法體驗無形資產威力及獲利。以往的思考都在有形,如何將無形腦力產出物變成資產是我們不熟悉的。面對數據時代,著力無形資產,改變思維模式和營運模式才能在這一輪產業拚比中勝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