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4G大戰 用戶基數決定獲利速度

Foto

4G電信業者一開始面臨的市場情境就是:在一個總用戶規模固定的市場中,你爭我奪。起初,新進業者發動低價競爭搶用戶無可避免,但為免虧損無法立足,預見業者將展開一場合縱連橫;但今日各方期望4G資費和已發展10年的3G有一樣的價格甚至更便宜,將是嚴峻考驗。

 台灣4G釋照自2013年9月3日起歷經40天共393回合競價,最後由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遠傳電信、亞太電信、國碁電子、台灣之星6家企業取得執照,競標總額達1,186.5億元,釋照結果正式宣告台灣電信市場進入戰國時代。

用戶規模的先天限制

 行動通訊服務是一個具有高度進入障礙的市場,需要投入龐大資金以及高技術含量的產業,故用戶基數規模的大小成為業者獲利快慢的關鍵因素之一。

2013年台灣總人口約2,300萬人,行動電話用戶(擁有SIM卡人數)已超過3,000萬人,普及率由2011年的124%增至130%,顯示行動電話用戶成長已達飽和,故4G電信業者一開始面臨的市場情境就是:在一個總用戶規模固定的市場中,你爭我奪。

回顧過去台灣電信市場曾有多家業者投入:台灣大哥大、遠傳電信、和信電訊、東榮國際電信、東信電訊、泛亞電信、中華電信、大眾電信及威寶電信等。經過市場洗禮,有的整併、有的退出,至今僅剩5家,其中3家穩定獲利(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遠傳電信),亞太逐漸起色於2013年第3季掛牌上市,威寶仍長期虧損。

由於各家業者推出的行動通訊服務差異化低,加上用戶轉換成本低,使電信市場成為一個高度價格敏感的競爭型態。

 新進業者國碁和台灣之星,在沒有服務差異化的優勢下,勢必只能先以低價吸引用戶。電信市場以低價或免費方式吸引用戶的成效立竿見影,然而很容易複製,合約一到用戶馬上變心,尋找更優惠的方案。

 且低價競爭不是企業長期營運之道,終究會因長期虧損無法立足市場,故可以預見電信業者之間將展開一場合縱連橫之爭。

ARPU合理性惹議

 4G釋照後備受關注的議題是資費的設定,爭議重點有2個:一是吃到飽的單一費率是否取消,二是4G資費應較3G資費便宜,4G為新技術改善數據流量的單位成本,資費應該比較便宜。

 產品或服務的價格由市場供需決定。當初3G服務商轉初期,無獨特應用吸引用戶使用行動上網,以至電信業者以吃到飽方案為誘因;直到2007年iPhone上市,直覺式的觸控人機介面及多樣App引領行動上網風潮,導致頻寬逐漸吃緊,在需求大於供給的情況之下,定價策略更趨精細,轉向分級制是必然的改變。

 4G技術提高頻譜使用效率,有助於改善平均單位成本,此僅是就技術層面比較,一個具合理可獲利的資費設定,必需考慮成本及收入。成本包含頻譜取得、基站設備、維運等,收入則有4G用戶數及單一用戶平均貢獻。

 2012年第4季商轉LTE的法國電信商Orange,比較其HSPA+與LTE的傳輸成本,預估要至2015年之後LTE每單位平均傳輸成本才會低於HSPA+,主要因素即是LTE用戶滲透率,和高行動數據流量的使用。

 因此今日各方期望4G資費和已發展10年的3G有一樣的價格或甚至更便宜,將是極為嚴峻的考驗。

後置網路布局關係競爭力

 從2G到3G網路,行動流量在2012年以前已呈現倍數成長,4G時代勢必將以更高倍數成長。行動業者在網路傳輸前端,可透過增設基地台、導入新一代天線技術等策略,提升用戶接收行動訊號的速度與品質,在後端傳輸需要透過新一代後置網路,如微波與光纖技術,進行流量排放與回傳,讓整體網路運作更具效率。

 然而,在台灣現有後置網路資源上,擁有全島骨幹光纖網路與延伸最後一哩到基地台的行動業者,以中華電信布局最完整。

 亞太電信擁有台鐵環島的管道光纖建置使用權;台灣大哥大、遠傳電信僅在局部地區自建骨幹與最後一哩網路;威寶電信則無實體網路建置資源。

 隨4G網路展開前期建設,各行動業者儘管針對3G服務需求彼此簽訂網路互連協議,但在滿足未來4G服務支援下,所需電路頻寬的等級勢必往上提升,以目前行動業者Wireless backhaul佔OPEX成本達2~4成的比重來看,4G商用後只會持續提升,將墊高每年OPEX支出,影響營收表現。

 因此,除前端的基地台與接收裝置等設備布局,後置網路也將會是新進4G業者在未來服務商用後,能具備市場競爭力的重要門檻。(本文作者為資策會MIC執行ITIS計畫資深產業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