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歐巴馬於今年年初的國情咨文宣布投入2.15億美元發起精準醫學倡議案(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已蔚為國際醫療產業熱門話題。今年7月22日開跑的「亞洲生技商機高峰論壇」(BioBusiness Asia)首個議程也邀集數個海內外專家探討精準醫學及醫藥產業未來,並對台灣產業提出建言。
台灣生物產業協會主辦每年生技月重頭戲的「亞洲生技商機高峰論壇」(BioBusiness Asia),在7月22日上午於南港軟體園區中信雅悅會館登場,主題涵蓋精準醫學,投資策略、商業模式及未來挑戰等。
呼應美國總統歐巴馬今年年初提出的精準醫學倡議案(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論壇首個議程探討「精準醫學及醫藥產業未來」,吸引超過250 人參與。
生物產業協會榮譽理事長李鍾熙開場演講時,提到該倡議案優先執行的百萬人世代研究,指出如此大規模基因定序、環境變因等個人化的資料蒐集分析,將會擘劃未來美國醫藥研發創新藍圖,涵蓋基因組學、數據科學及病患合作等領域。
今年七月英國也宣布發起精準醫學孵化器( Precision Medicine Catapult),總部將建在劍橋大學生物醫學園區, 預計將於2016年底或2017年初開始運作。跨國藥廠輝瑞也同時宣布,將投資1400萬美元於智利成立精準醫療計畫菁英中心(Center of Excellence in Precision in Medicin, CEPM),聚焦於發展更精準的非侵入式癌症診斷。
需要構建基因資料庫
精準浪潮更早已顯現在醫療
照護價值鏈的整合上。美國醫療保險公司Priority Health去年十月宣布與Foundation Medicine(NASDAQ:FMI)合作,支付癌症晚期病患旗下的癌症基因檢測分析服務,成了美國保險業首例。
「過去的醫學以同一標準看待所有人,現在個人化趨勢傾向跨科、跨部門處理。」不只是癌症,李鍾熙強調依照基因體學的發展,精準醫學的個人化概念未來將擴展到所有疾病。
台北醫學大學校長閻雲也認為,在精準醫學的時代,每大洲都應該構建基因資料庫;台灣也有機會儲存一定規模的個別基因檢測資訊做為先導研究。
在2013年被全球最大基因服務集團華大基因(BGI)併購的Complete Genomics創辦人及科學長Radoje Drmanac指出,基因體定序技術會愈創新茁壯,建議每個國家都應該發展基因體定序的基礎建設,並鼓勵個人參與全基因定序。
當愈來愈多的全基因定序資料產出,就需要以大數據做脈絡分析,比對變異位置與意義。他透露,華大基因的下一步就是連結大數據及定序,直接提供消費者;或建構使用者雲端社群。
脫離「產量為王」思維
主導著名生醫創業課程BioDesign的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教授Peter J. Fitzgerald提到,與科技部合作的STB計畫自2008年啟動以來,已催生包括萊鎂、安盛生科及龍谷王等在內的13家新創醫材公司。
他提及,數位醫療資金在2014年底達到40億美元,這波從矽谷吹到全球的資訊及醫藥結合的趨勢及資金熱浪,將為醫療產業帶來資訊透明及對等的整合及革新,創造更有效率的醫療,「我們應該思考數位醫療在醫療生態系中的角色。」
「行動醫療(mobile health) 正熱,谷歌、三星、蘋果及英特爾也正在招聘醫療人才,研發量化自我(quantified oneself)的穿戴式健康裝置。」Amaris Partners創辦人及CEO方威凱也呼應數位醫療議題,舉谷歌與諾華合作研發糖尿病隱形眼鏡為例,指出這雖然是科技巨頭與醫藥巨頭合作的首例,但未來這樣的跨產業數位醫療合作必將愈趨普遍。
他也強調,硬體是與使用者接觸的中介,但也容易被複製、模仿,「我相信在未來五年甚至十年,硬體甚至可能免費。」價值及機會將超脫硬體,著重在軟體及數據分析服務上。
在美國最近的投資市場波動上,已看到數據分析服務的利基所在。
(本文節錄自環球生技月刊2015年8月號 http://www.gbimonth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