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期待「江25點」帶來新貌

Foto

 行政院長江宜樺在完成內閣人事局部改組後,緊接著又利用周假日空檔,邀集部會首長,舉行「政務首長研討會」。江揆更親上火線,向全體閣員下達25條政務推動的注意事項。這個包括「理念與政策」、「團隊與執行」及「宣導與溝通」的所謂「江25點」一經披露,各方反應不一,媒體名嘴的制式反應,譏諷調侃幾乎成為主旋律。但持平而論,這樣的反應,其實只能算是皮相之談,如果平心靜氣,深入探索,一方面可以反射出當前政府施政決策的盲點,另方面也預示江內閣今後施政的新風格與新走向。

 首先,「江25點」在「理念與政策」部分,我們認為值得一論的至少包括以下諸點:

 其一是江揆要求各部會重大政策應先告知院長及總統,獲支持後再推動。這句話的潛台詞,可以解釋為批判過去部會首長在推動重大政策時,曾有未先報准就逕自發布乃至推動的情事。這種事例即使只屬少數,但畢竟與決策流程和行政一體的原則有違,屬於個人英雄式的自走炮行徑。江揆的善意提醒,不應反面解讀要大家噤聲當乖乖牌。

 其二是他也耳提面命政策規畫忌閉門造車,重大政策先做民調等,其實都是政府決策、施政應有之義。「江25點」予以納入,也許可以批評管得太多,但也可以凸顯政府決策仍不乏閉門造車情事,對民心動向也未能有效掌握,則再好的政策也會讓民眾無感,然後再反射過來,折損了政府的威信。

 其次,「江25點」在「團隊與執行」領域著墨不少,總體感覺是江揆對於內閣缺乏團隊精神的反射。因此只好具體指陳,有事要直接溝通,不必等待協調,要注重跨部會分工合作。針對此點,平情而論,行政機關本位主義,各自為政的沉痾多年並未見有效改善。這一次的原則宣示,如何產生後效,行政院研考會雖已併入國發會,但研考功能不應因組改而失落,江揆、馬總統都曾在研考會任職,自是有感而發,看來國發會可得繃緊神經了。

 「團隊與執行」部分固然多老調重彈,但也有新意。其中的兩點,「地方公開行程要邀立委參加,施政成果要多歸功於立委」,以及「立委來電24小時內回電,承諾事項及時完成」,既可以顯示江揆有意藉此修補與立法部門的緊張關係,以收政通人和之效。另外,由於目前多數閣員均出身學界,對地方實務與民意走向多少總有隔閡,因此要求閣員加強與立法部門的互動,也許可以收博採周諮之效。不過,未來內閣的此一新作風,也可能帶來一定的風險,就是可能讓參差不齊的立委雞犬升天,最後可能成為各部會擺脫不掉的夢魘。看來如何執兩用中,部會首長們還得好好研習一下0.5哲學的奧妙和實踐之道了。

 「江25點」的第三部分「宣導與溝通」,相對於前兩部分,可以說是新意最多,但是也可能是比較有爭議的地方。

 其一,「江25點」開宗明義界定政府的溝通對象應包括內部同仁、縣市、立委、記者、名嘴、受影響對象及公民團體等。就廣度而言,無疑較向來的制式溝通、被動溝通來得多元與主動。其中又以強調與縣市溝通的重要性最值得稱道。另外與公民團體的溝通,無疑是與時俱進的改變,既值得期待,但最後卻可能弄得吃力又不討好。而可能最有爭議的,則是突出也要與名嘴溝通。於此,也許可以看出江揆務實的一面,但名嘴在今天的社會評價其實是有爭議的。明言要與名嘴溝通,最直接的後果就是會助長其氣焰,往後名嘴亂政的事例只怕會層出不絕,欲罷不能。

 此外,新規定強調政府危機處理須快、準、穩,部會首長並應主動發聲澄清,鑑於台灣存在從政治、經濟、社會到自然環境等不同領域的重重風險,危機處理確實是部會首長無法迴避的一門課。但是危機處理知易行難,常常看到的是把單純的意外事件處理成危機。

 綜而觀之,經過1年多的閣揆歷練,再加上先前分別在研考會、內政部、副閣揆等不同崗位的歷練,「江25點」堪稱是總結他從政以來的受想行識。但是江揆有感,各部會首長是否有感,大家不妨靜觀後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