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中小企 應優化股東結構

Foto

 寬量國際(QIC)執行長李鴻基指出,台股已進入由外資主導的法人化時代,基本上已具備「國際化」的雛形,接下來要思考的是,中小型企業如何優化股東結構,一方面可讓股價真正反應公司該有的價值,另一方面極大化股東權益,達到雙贏結果。

 攤開李鴻基經歷,從巴克萊資本證券前身、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港商德意志證券總經理、到元大證券總經理,是運作過國內外券商的專業經理人,以下是他對台灣資本市場的最新觀察:

 問:你會怎麼看台灣資本市場國際化進程?

 答:台股自開放外資以來,持續匯入的國際資金已成為台股股東結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目前佔整體市值比重已達36.5%的歷史新高水位、全球更有高達90幾檔基金追蹤台股ETF,都是國際化的證明。

 問:台股國際化過程中還有哪些需要調整之處?

 答:台股已逐漸進入法人化時代,大多數的大型上市公司多有超過3成以上的外資持股,所以多數的市場人士會認為外資只愛大型股,殊不知有越來越多的外資在尋找中小企業的投資機會。

 中小型企業的外資股東結構,若沒有跟上市場平均值將牽涉到很多面向。一般企業在台股掛牌時,會拿出2至3成股票公開承銷給股民抽,若股東結構沒有外資的身影,企業初掛牌的表現往往無法與實際情況相符。

 問:那麼,你從當中看到什麼機會?

 答:每家企業都有最適股東結構,而從掛牌到股東結構調整到最合適通常需要2至3年的時間,以往外商投資銀行並未參與中小型股掛牌業務,國內券商卻因為內部資源整合問題,力有未逮,因此,中間所空出的3至10億美元市值企業,就是QIC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