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新舊能源角力 風電發展受限

Foto

 車子剛跨入鄂爾多斯境內,立刻被公路上一長串的路燈所深深吸引。一個小風車和兩塊太陽能板所組成的路燈,有絕美的名稱,叫做「風光互補」。

 靠著蒙古大草原的豐沛風力和陽光資源所產生的電力,路燈在夜間使用綽綽有餘。當地人自傲的說,「全中國就只有鄂爾多斯的高速公路,全線都有路燈,而且是採用先進的新能源。」

 可是外界很難想像,肥美如草原的天然資源背後,受到電網容量的限制,內蒙電力不一定能全上網,這使得內蒙成為全中國「棄風」最嚴重的地區,每發電10度,就有4度棄之不用。

 由於擁有煤炭、天然氣和高嶺土等豐富資源,鄂爾多斯財政收入豐富,可以充分投入新能源路燈的基礎建設。鄂爾多斯市工商聯合會秘書長王曉東受訪時就指出,這些「風光互補」路燈,是當地政府推動的新能源政策的重要一環。

 為了進一步發展新能源,鄂爾多斯投資18億元人民幣(下同),以尚未通電的偏僻農牧戶為對象,在去年底完成網電和「風光互補」通電的建設,使2萬名農牧人口告別了靠自購小型發電機解決用電的困境。當然,和新能源路燈一樣,這些經費也是由當地政府買單。然而,正由於鄂爾多斯資源豐沛,反致產業發展出現矛盾。

 首先,傳統的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等)不僅充分滿足當地需求,也大量輸出,在本位保護主義下,此地雖有包括與台灣東元集團合作的大唐,還有國電、京能、中廣核等重量級業者進駐,但仍是難以攻破的「紅海」。新舊業者衝突的尷尬,不僅出現在內蒙古,甘肅、新疆等新能源大省也不斷發生。

 此外,配套的輸電網路難以追上風電的發展,則是風電發展的重大障礙。

 根據官方統計,在內蒙古境內風能技術可開發量為1.5億千瓦,占中國可開發利用量的50%。截至2013年底,內蒙古地區風電裝機容量占全中國風電裝機容量24.5%,居全中國第1位。

 但受電網容量的限制,風電業者即使有能力生產更多的電,其電力卻不一定能夠全部送上輸電網路,反而形成「棄風」怪象。根據大陸能源局官員透露,去年全中國「棄風」電量達150億度,經濟損失約75億元。其中,內蒙古和東北地區的「棄風」最嚴重,比率在35~40%,等於每發電10度,就有4度棄之不用。

 風電業者建設好的風電廠,卻遭遇傳統能源業的卡位和嚴重「棄風」問題,成為另一種形式的產能過剩,也使其他風電業者望之卻步。如何與傳統能源共存共榮,已成為鄂爾多斯新能源發展的最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