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凡資訊(5278)董事長張家銘建議,政府不妨可以學習新加坡政府,運用GIC(新加坡政府基金)或淡馬錫,投資熟悉網路產業的創投基金(如TDF或GGV),不要只限於國內創投,但可限於只投台灣本土公司或團隊,或是鼓勵像軟體銀行(Softbank)這樣的網路電信投資巨頭來台灣投資,相信將可以有助於台灣網路產業邁向國際化。
而網家(8044)發言人曾薰儀表示,掛牌上市絕對不是新創公司的終點,而是公司發展的一個過程,甚至於是一個新的開始。她認為,新創公司要想清楚為什麼要掛牌?千萬不可以把上市櫃當成目的。
張家銘指出,網路公司在台灣本土市場將每個垂直領域都做到最大,每一家都可以是一家上市櫃公司。像是網路家庭、商店街及數字科技,目前的PE(本益比)都很好,至少有30-40倍,這將有利於國際與本土創投投入這個產業,只可惜國際創投都不太知道台灣資本市場對網路產業的熱情及高本益比。
對於台灣網路產業的優勢,張家銘也有見地,他表示,台灣的文化兼容並蓄,除了中國市場及日本市場之外,還可以與東南亞的華人文化接軌,這些市場加起來約可以服務10億上網使用者。
張家銘說,網路產業是個綠色無煙囪產業也不用大型資本支出,像尚凡資訊當初幾個創辦人拿出約200-300萬元創業,現在市值也有10億元。至於Google、Facebook、騰訊、阿里巴巴等,早期創辦人個人所拿出的資金很少,但都創造出一兩千億美元市值的公司,規模比台積電還要大,一家騰訊的市值約等於50家英業達的規模,網路產業的潛力真的很無窮。
而網路家庭發言人曾薰儀則表示,IPO這條路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至少要連續獲利二年;上了興櫃之後,至少還要等六個月才能轉上櫃,整個過程至少要花費二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