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權威專家預言,因為液體切片問世,癌症篩檢5 年內就會成為年度體檢的一個項目。液態切片市場潛力巨大,國際醫藥巨頭和風險投資者早已瞄準這一炙手可熱的領域,JP 摩根估計全球市場潛力為230 億美元。
越來越多研究證實,腫瘤會在病患的血液裡留下線索,且會隨時間改變,這對癌症治療的選擇、治療的監控和追蹤復發,將提供很有價值、有系統的醫療指導,這種有別於傳統侵入性切片的「液態切片」(Liquid Biopsy),已經逐漸為醫界接受。
液態切片可以隨時監控癌症,也可以找到最適合的治療方式。和傳統組織切片一樣,液態切片可藉由全基因檢測,幫助腫瘤科醫師選擇合適的、較少副作用的標靶藥物。
2016 年上半年,台灣高醫癌症中心就檢測了60例肺腺癌末期病人,藉由醫院研發的「液態生物檢體」肺癌基因檢測,只要病患抽血10 cc 就能檢測出是否為「T790M」基因突變,以決定是否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延長壽命。
末期肺腺癌病人約6 成有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 致癌基因突變,可先使用標靶藥物治療,但平均1 年就會產生抗藥性,致使第一、二代標靶藥無效,而這些病人當中,有6 成是T790M 突變,目前已有第三代標靶藥物可治療( 台灣尚未上市),可延長存活期1年。
經檢測結果,在25 例曾受檢有突變的病患中,發現有11 例出現T790M 基因突變,高醫為這些病友申請適用衛福部核准的「恩慈療法」。患者不用付費,目前已申請通過5 人,已有3 人開始服用第三代標靶藥物,是末期肺腺癌病友一大福音。
美國學研界公認的基因與癌症權威科學家--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金墨爾癌症中心(Johns Hopkins Kimmel Cancer Center) 的癌症生物學副主任Victor Velculescu 預言:「這是革命性的檢驗方式,我認為癌症篩檢5 年內就會成為年度體檢的一個項目,跟年度體檢的抽血檢驗一樣簡單。」
他已針對數千名罹患肺癌、乳癌、結腸癌、胰腺癌或卵巢癌的患者進行液態切片研究,認為這種方式可早期發現癌症。
目前, 在美國及其他國家的大醫院或癌症中心都有使用液態切片,包括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加州大學,Dana Farber Cancer Institute,以及史丹福大學醫學院。
台灣各大教學醫院,如耕莘醫院、中心診所、馬偕醫院以及即將開幕的精準醫學中心,也已提供新的液態切片檢測技術,但健保沒有給付。據了解,做一次液態切片檢測需約16萬新台幣。
精準醫療的最前沿領域之一
儘管液態切片目前仍相當昂貴,美國血液檢測癌症公司– Guardant Health每次的檢驗也要價5,400 美元,即使一些健保方案提供局部補助,對許多患者來說仍難以負擔。
不過,腫瘤液態活檢仍成為目前最具發展潛力的腫瘤無創診斷和即時療效監測手段,有別於傳統的臨床診斷,液態檢驗平均約需12 天,傳統切片檢驗則約需一個月,該方法具有簡便、安全、無創、即時等特點。
作為體外診斷的一個分支,廣義而言,腫瘤液態活檢主要是指,以外周血液為主的體液標本中細胞及核酸的檢測。通常包括了循環腫瘤細胞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和循環腫瘤DNA (Circulating tumour DNA, ctDNA) 或者外泌體(exosomes),是目前精準醫療的最前沿領域之一。
CTC 是由實體瘤或轉移所釋放,進入外周血循環的腫瘤細胞,側重於細胞病理,適用於治療後的病情監測,判斷預後等;而 ctDNA 是腫瘤細胞釋放到血液循環系統中的游離DNA,側重基因層面,獲取突變資訊,適用於早期篩查、個體化用藥指導、耐藥性監測等;外泌體所含資訊豐富,包括蛋白質、RNA 等,不僅能用於臨床診斷,還可能可用於疾病的治療,未來發展空間廣闊。
CTC 檢測與ctDNA/cfDNA 檢測,具有各自的特點( 見表一)。從用途上看,CTC 主要用於前端,包括疑似癌症時的輔助診斷、早期癌症的復發監測,以及晚期癌症的化療;ctDNA 主要用於晚期癌症的靶向治療(伴隨診斷),若應用在早期,將有更大的市場空間。
若從技術上分析,CTC 側重於細胞病理,ctDNA 則採用獲取分子層面突變信息的技術手段。就目前可實現的技術而言,突破單純的數量檢測,CTC 實現輔助診斷、ctDNA 實現標靶用藥指導,是大規模商業化的主要方向。
結合ICT 優勢 台灣大有可為
幾年前,液態切片除研究外鮮少使用,但目前全球臨床已進行數萬次檢驗,液態切片在許多癌症已是組織切片的替代方案。
此種液態切片檢驗方式,成為國內外醫師、研究人員、創投與企業重資投入的癌症治療檢測新「聖杯」。一些台灣廠商已相繼投入開發並提供檢驗服務。如2016 年底發表革命性大腸直腸癌ctDNA 檢測的合度精密生技,這項技轉自中央研究院的技術,獲得美國《華爾街日報》以「能在數10 億顆血球細胞中找到癌細胞的技術,來自台灣。」加以報導。
該公司去年7 月宣布,獲900 萬美元的增資,總投資額達4.5 億元新台幣,增資來源包含美國矽谷知名創投公司Artiman 與有台灣科技教父美稱的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等人。
今年1 月5 日登錄興櫃的慧智基因,團隊源自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分子遺傳實驗室,慧智基因已可利用液態切片及次世代定序(NGS) 技術偵測腫瘤風險及治療癒後情況,並與Roche 合作引進市面上目前唯一經美國FDA 核准的液態切片肺癌用藥基因檢測。
二代CTC 及ctDNA 技術在海外也蓬勃發展,然而目前二代液體活檢技術有待成熟且沒有統一的標準。台灣從科技部補助的研發計畫中,也可見有研究單位已進行研發次世代的CTCs 之液態病理切片晶片,導入半導體製程以及微流體技術於生物晶片,希望開發出更具靈敏度的晶片檢測。
台灣有非常好的基礎研究和完善的醫療系統,目前針對外泌體,各大醫院有不少癌症偵測的研究。臺大醫學院副院長李財坤在一場論壇就公開表示,他認為外泌體的應用層面廣泛,舉凡產前檢查、慢性病風險預測/ 追蹤/ 治療等,都是可發展的方向,若能結合台灣在IC 和電子產業的優勢,台灣在外泌體的領域大有發展。
(本文節錄自《環球生技月刊》2017年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