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的董事長,位高權重,一般人包括記者在內,都不易得見。最近,在新聞裡,倒是常看見董事長。下焉者,前頂新董事長魏應充因製造黑油,天人共憤,已經被收押禁見;不幸的消息則是國碩前董事長陳繼仁因病驟逝,留下一封信,呼籲同仁重視健康,而友達董事長李焜耀在大病一場後,友達決定走在政府前面,率先縮短每周工時,鼓勵員工早點下班。
現代企業經營的宗旨,除了要賺錢之外,還是賺錢。老闆們為了擴廠展店,賺更多的錢,接更多的訂單,逐步走上公開發行、上櫃、上市之路,已經成為一則勝利方程式。
管理學有所講的stakeholder(利害關係人)理論,意指企業的經營應該要關注顧客、股東、員工、社區、政府等層面,但在實際情況裡,當企業上市櫃後,老闆心目中往往只剩下stockholder(股東),股價的優越性遠超過對其他面向的關懷。企業為了追求利潤極大化,讓財報好看,最容易的做法就是壓低成本,因此進貨成本與員工薪資就成了犧牲品。
近年來食安風暴連環爆,市場領導品牌在一夕之間成為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另一方面,企業的員工,從董座到工程師,健康警訊頻傳,這些現象就是企業與各利害關係的失衡結果,也是顧客與員工的反撲。
當食品業的老闆們紛紛哭訴「染餿」全因他人所陷時,是否也曾反躬自省,在採購材料時,是以成本為重,或以顧客的健康為重?當科技大廠開出優於行情的薪資,也找不到人時,是否有想過超時工作的惡名?
最近看到一則報導,令我嘖嘖稱奇。在台中龍井的山野電機,生產電動驅動器,員工140餘人,公司雖小,但產品有利基,85%都是外銷。董事長陳水景為員工騰出350坪的廠房,準備了可以躺下來午休的上下鋪,共計150床,這間午休室佔公司面積的18%,換算成生產線,一年少了5千萬的產能收入。
這位董事長只有國中學歷,「黑手」創業,寧可少賺錢,卻要讓員工從容地吃午餐、舒服地睡午覺,頗有昔日老闆與員工一家親的古風。這樣的老闆,真的愈來愈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