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千輛單車喚不回 共享經濟路難行

Foto

二○一五年十月,中國大陸將「共享經濟」列入國家策略規劃的一環。此後,鼓勵共享經濟發展的國家政策陸續出臺,共享經濟因此享受了許多政策紅利。

今年二月,中國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與中國互聯網協會分享經濟工作委員會聯合發表《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二○一七》,對於共享經濟的發展更是十分樂觀,報告顯示,未來幾年共享經濟將保持年均百分之四十左右的高速增長,在二○二○年共享經濟交易規模占GDP(國民生產總值)比重可望超過一成,到了二○二五年這個數字甚至預計翻倍突破二成。但並非迎上共享經濟這個創業風口就能成功,在重慶深耕半年的「悟空單車」已宣布退出市場,成為第一家退出共享單車市場的企業。

搶搭互聯網風潮 創造共享商機

《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二○一七》定義「共享經濟」乃是「利用網路的現代資料處理技術,以使用權共享作為主要特徵,整合巨量且分散的資源滿足多樣化需求的總和。」同時相對於傳統經濟活動,共享經濟更具有低成本、低門檻、低污染與高效率、高體驗、高可性度等「三低三高」優勢。於是步入互聯網時代之際,共享經濟搭上「互聯網+」創業風潮,無論是交通出行類的「滴滴打車」、房屋住宿類的「途家」與生活服務類的「美團」、「大眾點評」都採用如此商業模式,並逐步在各領域打下半片江山。

而報告中更明確指出二○一六年為知識付費、網路直播與單車租借三大共享經濟領域的「發展元年」,觀察知識付費與網路直播去年傲人的成績:喜馬拉雅FM 用戶規模在去年十月已突破三億人次,知識性短視頻《好好說話》推出首日銷售突破五百萬人民幣,年底舉辦的「123 知識節」全天銷售額更高達五千萬人民幣;至於網路直播平臺去年市場交易規模總和保守估計約為三百五十億人民幣,龐大的商機讓許多創業者與投資人趨之若鶩。

而去年四月底「摩拜單車」正式啟動,「互聯網+單車+共享經濟」概念的成功讓共享單車成為創業的一時之選,共享單車解決了傳統城市公共自行車繁雜的事前辦理程序與定點還車的麻煩,完整滿足城市生活「最後三公里」交通的需要,因此在大陸大部分的城市迅速崛起,根據初步估算,截至去年底共享單車平臺註冊用戶規模高達兩千萬人,每日使用率則超過百萬次。作為領頭羊的摩拜單車更加緊腳步拓展海外市場,今年六月摩拜已獲得六億美元的融資,駐點英國曼徹斯特、索爾福德、新加坡與日本福岡、札幌等五個城市。

誤判風口 千輛單車找不回

不過並非所有共享單車創業者都如此得意。在摩拜獲得大筆融資的同時,成軍半年、以重慶作為發展基地的共享單車品牌「悟空單車」,在自家微博宣布以公司戰略調整為由,將結束服務退出市場,成為共享單車行業首家徹底退出的企業。

「我們投放了一千多輛(單車),最後只找回幾十輛。」悟空單車創始人雷厚義接受大陸創投媒體《創業家》與《i 黑馬》專訪,談起創業失敗經驗反倒感覺輕鬆:「我們也沒有再去找,項目都停了,找回來幹嘛?就當做公益了。」

之所以栽進共享單車這個風口,雷厚義是從自身經驗作發想:「那時,我是受到了兩點啟發:一是之前沒錢打車,於是經常步行跑業務,但效率很低,浪費時間。再來是在網上看到ofo(共享單車品牌)的報導,覺得這是剛需(註),正好解決了三公里內出行的需求。」

於是,雷厚義便投入上一個創業的盈餘經營悟空單車。雖然週遭也有友人勸阻其共享單車領域上摩拜和ofo 正炙手可熱,小品牌成功的概率很小。「但我喜歡賭,而且只賭大的。我自認為,既然能讓一個公司起死回生,就有能力做好共享單車。」

資金與供應鏈脫鉤 百萬資金付諸流水

為塑造產品的獨特性,悟空單車以山城重慶作為發展基地,「大家都認為重慶是山城,不可能做共享單車。如果我們做的話,就很具傳播點。」隨後雷厚義的團隊分別投放兩批單車在重慶大學城與白領聚集的辦公大樓,卻開始發現問題。

「這不是封閉環境,投放不久後就分散了。因為我們用的是機械鎖,到後面車也不見了?跡。」不如摩拜使用智能鎖可以定位與偵測騎乘者使用情況,使用機械鎖的悟空單車無法追蹤,因此遺失率非常高:「我們人工搬運維持了兩週時間,發現效率太低,乾脆放棄,打算下一批單車全部換上智能鎖。」雪上加霜的是,悟空單車的融資與供應鏈無法及時到位,產品遲遲無法改善,使得經營品質每況愈下。

資金方面,原先雷厚義認為可透過合夥人募資模式來吸引投資者,「合夥人投入資金後就能獲得單車所有權,這也是我們和其他公司不一樣的地方。」不過一個新項目風險不明,投資人不敢冒進,最後真正投進來的資金僅數十萬人民幣,比起當初預估上億資金,堪稱微不足道。此外悟空單車的供應鏈也大有問題。共享單車靠的是經營良好和使用體驗佳的產品,而大品牌摩拜和ofo 幾盡壟斷頂級供應鏈資源。「我們拿不到,所以產品與摩拜的差距越來越大。」雷厚義感嘆。最後,悟空單車總計虧損三百萬人民幣,最初投放的千輛單車則再也找不回了。

市場集中 小品牌難生存

從悟空單車的經驗,反映現下共享單車創業趨近飽和,雷厚義自己也分析「小公司還是適合小切口,形成獨特價值。」市場已由大品牌瓜分,小公司產品若無獨特性,最後連被併購的價值都沒有。

另一方面,共享經濟的先行領域也開始出現大宗的併購案,對業內競爭格局產生深遠的影響。以「滴滴出行」與「優步中國」去年完成戰略性合併後,宣告終結「互聯網+汽車共享」領域燒錢補貼式的惡性競爭,更標示著市場結構由分散轉向集中,小公司經營則更加艱困。想從共享經濟市場上分得一杯羹,產品不但要有獨特性,前期更需要運作大規模資金以充實用戶數,臺灣新創業者在舉步前需三思,是否可達成上述兩個條件,才有機會在共享經濟這片紅海中殺出一條生路。

前進新大陸 近期活動

刀口下留錢—前進新大陸的精準品牌策略、行銷十堂課程說明會→http://bit.ly/2yd8Sb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