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沒有中國DNA,也要設法植入!

Foto

好麗友,是韓國第一個在中國市場銷售額超過1兆韓元的食品公司,也是韓國公認,在中國最成功的韓國企業之一,其所生產的巧克力派,在中國的市佔率是以壓倒性姿態排名第一。

 這樣的成績,好麗友食品公司人力資源總監金秀杰以「我們有中國的DNA」一句話,概括說明了成功密碼。

 韓國好麗友集團總裁譚哲坤是華裔韓國人、中國公司總經理張世傑是台灣人,這就是金秀杰說的「我們有中國DNA」,而他自己則曾在台灣的台灣大學讀研究所。

 「沒有中國的DNA,就要設法植入中國的DNA。」金秀杰解釋,也就是要有「在地化」的策略。

搶市占,產銷在地化

 「在地化」,是從韓國的首爾、到中國的北京、青島與大連,聽到最多的詞彙,也是韓國企業在中國的決勝關鍵。

 韓國企業在中國的「在地化」攻略,不只是產品在地化,人才在地化,連語言、生活也都在地化,近10年來韓國企業在派駐中國的人員上,幾乎都是選擇願意抱著「中生中死(在中國生活、在中國死去)」決心的人。

在中國生,在中國死

 「在地化」,青島的韓國投資企業開發區會長、也同時是裕晉精搪涂層公司總經理呂甲九說,在中國的韓國企業都有很強烈的意識,所以,「我會說中國話。」其實,他不只是會說中國話,他還在中國娶妻生子,太太是青島人,他的家在青島。韓國,反而成為他口中「一年會出差4、5次」的地方了。

 這樣的故事,對在中國發展的韓國人來說,是「老故事」了。

 更多的故事,是像脈鮮金屬(大連)公司管理部長白成一,他在中國一待就15年,雖然,他的家在韓國,但是,他人生大半歲月是在中國度過,可見的未來,他仍將在中國發展,中國,是他的「第二故鄉」。在中國一轉眼就要15年的金秀杰也從來沒有想過、甚至是有過「回(韓國)去的計畫」。

 而「在地化」的極致是:淡化韓國企業的色彩。很多會買好麗友巧克派給孩子們吃的中國的父母們,根本不知道好麗友是韓國企業,甚至以為是「中國的公司,中國的產品」,金秀杰說,「因為我們從來不去強調『韓國』!」

增加就地取「才」

 同樣的,巴黎貝甜在進軍中國10年後,韓國SPC大連公司總經理金鍾燁說,「我們不再強調是來自『韓國』。」

 在淡化韓國企業色彩的同時,開始有韓國企業思考:與其注入與取得,不如直接用「中國DNA」,也就是在中國取才,浦項鋼鐵就決定,自今年開始逐步減少韓國派駐中國的人員,改為在中國獵才。

 在進軍中國25年後,韓亞銀行大連分行副行長禹東漢透露,韓國的韓亞金融控股公司董事會正在研究,未來,韓亞(中國)銀行的董事長由中國人擔任的方案。從擁有中國DNA、到用中國DNA的成長軌跡,具體而微的顯現出韓國企業在中國的企圖與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