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異鄉。」青島曉慶工貿有限公司總經理高俊鳳在青島的歲月,與蘇武牧羊北海邊的時間一樣長,19年。在中國生活了19年,他始終是個異鄉人。
蘇武牧羊 19年仍是外人
在中國打拚19年的歲月裡,每當高俊鳳從韓國的仁川飛抵青島的流亭機場,在填寫入境表格的回程最終目的地時,他總是寫下「Korea」,因為他沒有中國國籍。
高俊鳳並不是因為像蘇武「心存漢社稷、夢想舊家山」,其實他很想要中國的國籍,卻不可得,因此讓他得時時提醒著自己:「這裡不是我的家,最終還是要『Return to Korea』。」
「歷盡難中難」,是多數在中國生活的韓國人的共同感觸。
除了新疆、青海與寧夏沒去過外,跑遍中國大江南北的韓國產業經濟研究院北京首席代表李玟炯,雖然頂著中國北京大經濟學博士的學歷,也說得一口流利的中文,然而,在中國生活,他還是覺得「太辛苦,要融入中國社會,太難。」
難在,即使會說中文,還是會有「語言不一樣」的感覺,聽到好麗友食品人力資源總監金秀杰以流利的中文說出:「語言,是個問題」時,有著很真實的錯亂感。
會說中文 語言問題仍存
語言的問題,青島經濟新區韓國商人分會會長呂甲九直言,是因為不瞭解中國的文化,導致雖然說的都是中文,韓國人與中國人理解的方向「硬是不同」,這時「果然,不是同一個民族」的想法就會油然而生。
在中國20多年了,青島新東食品開發公司董事長鄭徹始終搞不懂中國人的想法,而生活與飲食習慣的不同,也讓韓國人和中國人總是「走不到一塊。」
隨著中國的崛起,距離更是愈拉愈大,「以前韓國人口袋有錢,中國人與韓國人有談不完的投資話題,往來也比較多,」高俊鳳笑得苦澀,說得辛酸:「現在,中國人口袋的錢,比我們多很多...。」
於是,在中國的韓國人多「抱團」:群聚生活,共同玩樂,一起打棒球,互通訊息、也互傳八卦。在北京,當地人人都知道在望京、五道口,是韓國人群聚的地方;到青島,當地人人都說,韓國人在城陽、在天泰;到了大連,換韓國人說,大連有100萬的朝鮮族,「連中國商店,也都有韓國字。」
血濃於水 「抱團」解悶
韓國人會「擠在一起」,是出於一種休戚與共,血濃於水的感覺,也是出於一種需求,金秀杰坦言,離開了望京,會找不到使用韓文的各種補習班,也找不到會韓語的家庭老師...。
也是出於安全感,呂甲九說,如果只有一個人,韓國人多會產生不安,會擔心「是不是有我不知道的其他原因?」
還有,無論好壞,攸關韓國的重大事件時,例如在聆聽世越號沈船罹難新聞時,韓國人都會想要有同胞在身邊,「擠在一起」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