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 中國政府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定位為強國之舉,圍繞著互聯網起飛的創業潮,已一躍成為社會的新動能。在台灣,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想要破繭而出,擦亮MIT的光芒。 兩岸創業路不盡相同,本報自即日起推出「兩岸青年創業路」系列專題,從制度、市場及心態各方面相對照,看看兩岸是否可能在此進一步合作,或可相互借鑑,讓青年創業,也能成為台灣經濟發展的核心力量。
北京中關村搭上行動聯網浪潮,揮別「電子一條街」舊形象,轉型為中國最具青年創業活力的聖地,核心地點就在成立不到1年的創業大街。這裡每天有幾千人穿梭,他們是創業者、投資人、藝術家、設計師、網科高手或DIY達人,共同醞釀令人目眩的創業夢。
午休時間,中關村某處湧現出一群群青年,他們有的在找用餐地點,有的在路旁抽菸閒聊,甚至在中共元老李先念寫的「中國海淀圖書城」牌匾旁踢毽子,給人的氣氛像是在大學城。但如今這裡正是中國青年創新、創業最具衝勁的指標地點:創業大街。
中關村創業大街的前身是海淀圖書城步行街,去年6月,原有的老舊步行街經過官方重新整修後,變身成為中國首條大規模聚集早期創新、創業要素的創業大街。
目前,這條長不過200餘公尺、寬僅10多公尺的街上,進駐了車庫咖啡、飛馬旅、36氪、創業家、聯想之星、天使匯等20多家創業服務機構。創業青年在此可租到低廉的辦公場所、快捷的行政審批流程、系統化的諮詢服務、專業培訓和資金扶持,並建立起屬於他們的創業者圈子。
重要的是,這些機構的創辦者本身即是知名的青壯創業者,了解創業甘苦。像36氪創辦人王壯,以寫部落格分享創新訊息起家,老說自己是團體內的「老人」,但他只有28歲;還有員工平均年齡不超過28歲,提供融資平台服務的天使匯,創辦人蘭寧羽34歲,已創業6次;還有大街上最老牌的「創客」聚集地:車庫咖啡,創辦人蘇菂今年才36歲。
書店、餐廳 沾染科技創業fu
開街至今,這裡已舉行超過500場創業相關活動,培育創業團隊達400個,並有200個創業項目已獲得融資。許多創業者為此地的創業文化和環境吸引,期盼實現自己的創業夢。
走在創業大街上,連一旁的書店與賣吃的店都沾染上科技創業Fu。譬如,飛馬旅旁邊的「言己又」書店,裝潢與空間感都有幾分誠品書店的味道,書架上大剌剌地擺上龍應台的野火集;來自西安的工程師們創辦的「西少爺」,專賣肉夾饃,店旁看板上的廣告詞:「泡電商咖啡、聽創業講座、滿嘴都是idea……」,最重要的一句是:肉夾饃只吃「西少爺」。
「從前,掉一塊牌子砸到10個人中,9個是大學生,但現在9個是創業者。」中關村科技園區管委會創業服務處副處長閆穎表示,打造出媒體熱捧,創業者趨之若鶩的創業大街前,中關村其實費了一番力氣擺除過去專賣3C產品,但店家不老實、「黑導購」充斥的「電子一條街」形象。
閆穎指出,今天,領軍型企業、大學與科研院所、天使投資人、創業服務機構、海外人才、政府等6大力量,已成為打造中關村創業生態圈的主力。
新創科技企業 活躍度勝矽谷
以天使投資人來說,在中關村活躍的天使投資人約有2,000人,佔全中國3~4成,主要是為創業者提供資金與金融服務。其組成除了專業投資者,還包括企業與機構高管、大學院校教授或研究者。據「2014天使投資報告」顯示,全中國80%的天使投資人投資了中關村的企業,金額占比超過全中國60%。
另一方面,去年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實際的作為則在時間、金錢、精力上,降低青年創業成本。譬如,中關村管委會就對天使匯、36氪等創業服務機構提供房租、宣傳活動費用、硬體設備與網路支出等補貼,以及組織、支援大規模活動所需的人力、物力、場地。
就在這種官方、機構、企業、人才,加上資本驅動下,2013年中關村新註冊科技創業企業超過6千家,2014年超過1.3萬家,新生科技企業活躍度也已首度超越美國矽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