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蟹蟎是蜜蜂的殺手,蜂群若未能施以有效的防治,將導致蜜蜂滅亡。目前政府針對蜂蟹蟎防治,僅核准使用福化利(fluvalinate)化學藥劑。宜蘭大學蜜蜂與產品研發中心主任陳裕文耗時5年,開發出防治蜂蟹蟎資材,其天然素材可減少藥劑在蜂群及蜂產品的風險,極具商品利用價值,也符合安全農業的概念。
「小蜜蜂,嗡嗡嗡。飛到西,飛到東……」這首耳熟能詳的童謠,唱出鄉間蜜蜂飛舞的盛況。但曾幾何時,熟悉的嗡鳴聲已不在耳邊環繞。
蜜蜂消失,似乎對生活在都市的人們較無感受。然而,愛因斯坦曾說過:「如果蜜蜂從地表上消失,人類活不過4年。」
蜜蜂不見了,觀察家中架棚上的絲瓜,雖可看見黃花遍佈,卻尋覓不到果實的蹤影,因為全球約有1/3的農業生產需仰賴蜜蜂授粉。
2006年,美國及法國更因為大量蜂群消失,讓需要授粉的農作物陷入危機,影響糧食的產量;在臺灣,一年需要授粉的農作物產值就高達500億新臺幣。
宜蘭大學蜜蜂與產品研發中心主任陳裕文說,臺灣有很多蜂農反應,蜂群越來越難養殖,冬天時,更會集體滅亡,或是消失。
目前國際上,針對蜂群集體消失的現象,將之命名為「蜂群崩壞症候群」(Colony Collapse Disorder, CCD),其成因包含了殺蟲劑、電磁波輻射、全球暖化及疾病等。
其中,臺灣蜂群最常消失的原因,在於一種體型圓寬、形狀似蟹而得名的「蜂蟹蟎」(Varroa destructor)。
蜜蜂殺手–蜂蟹蟎
蜂蟹蟎為一種蜜蜂體外寄生蟎,以吸食蜜蜂體液維生,其生活涵蓋蜜蜂的幼蟲、蛹及成蟲等時期,通常被寄生的蜜蜂幼蟲和蛹會有發育不全的現象,甚至無法羽化即死亡。
宜蘭大學生物技術與動物科學系教授的陳裕文補充,被蜂蟹蟎寄生的工蜂,其蜂體衰弱或肢體不全,無法擔任工蜂的職務,因而被蜂群驅逐,乃至飢餓而死。
此外,多項研究報告指出,蜂蟹蟎是許多蜜蜂病毒的傳媒,例如:蜜蜂急性麻痺病毒(Acute Paralysis Virus)、喀什米爾蜜蜂病毒(Kashmir Bee Virus)、蜜蜂畸翅病毒(Deformed Bee Virus)、蜜蜂雲翅病毒(Cloudy Wing Virus)等,這些病毒所導致的疾病會加劇蜂蟹蟎危害的程度,間接摧毀蜂群。
目前政府針對蜂蟹蟎的防治,僅核准使用福化利(fluvalinate),也是全世界蜂農普遍使用的化學藥劑。不過,福化利在國內已使用了20年,且多數蜂農反映防治效果不佳。
陳裕文表示:「主要原因在於國內只能用福化利,即使劑量增大,蜂蟹蟎有了抗藥性,也無法達到防治效果;反觀國際上蜂蟹蟎防治用藥種類就非常多樣。」
不過,「也是因為防治資材皆使用化學藥劑,難保蜂群不會受到傷害,或甚至蜂產品有農藥殘留的風險。」陳裕文說。
百里酚 天然有機資材
為了有效防治蜂蟹蟎,宜蘭大學蜜蜂與產品研發中心團隊承接了農委會防檢局計畫,投入開發有效替代的防治資材,且能降低蜜蜂中毒、蜂產品殘留藥劑的方案。
長期研究蜜蜂的陳裕文指出,其實,國外已有不少新資材可抑制蜂蟹蟎的前例,而且各國多提倡以天然物質做為防治資材,而非農業型有機酸則是近年來防治蜂蟹蟎主要的研究議題。
比如,北美、歐洲地區廣泛使用的甲酸(formic acid),其防治率可高達80%以上,但甲酸容易過量揮發,造成蜜蜂與幼蟲毒害。
隨後,研究團隊從草酸著手,分別添加蔗糖、展著劑與百里酚等物質,進而開發出8%新劑型草酸製劑,防治率可達9成,效果比福化利好(福化利的防治率約37.8到43.8%)。
陳裕文補充,施用草酸液劑時,可先用水稀釋5倍後,選擇噴灑或澆注施用於蜂群,且草酸液劑在蜂產品上也沒有殘留疑慮。
同時,陳裕文也介紹另一支新資材-百里酚蒸散劑,其成分來自百里香,本身就有驅蟲效果。
團隊自百里香分離出植物的天然成分-百里酚(thymol),且製成長方形精油片,可直接放置蜂巢內,藉著室溫薰蒸,揮發刺鼻的香味。
陳裕文進一步表示,「雖然百里酚是有機資材,對環境、蜂群都很友善,但夏天溫度太高,揮發過快,可能影響蜂群過鉅;相較之下,百里酚較適合在入秋使用,此時也正是蜜蜂病毒高峰期。」
防治率高達83%以上 技轉商品化發展
目前,百里酚蒸散劑已完成3場田間試驗,使用方式為6天施用1次、連續3次,防治率可達83%到93%,比福化利平均防治率來得高,而且蜂群不受影響。陳裕文強調。
目前,新型草酸和百里酚製劑,已被歐盟許可有機養蜂業使用,陳裕文的研發團隊所開發防治資材在今年臺灣生技月展出,也有2家廠商表達興趣合作。
「未來,這2種防治資材成功技轉和商品化,將會是臺灣第一個用來防治蜂蟹蟎的友善環境資材。」
此外,據研究指出,臺灣市售蜂蜜約有一半是摻假,基於此,宜蘭大學蜜蜂與產品研發中心也建立了比國家標準更嚴格的蜂蜜檢驗技術,成立優質蜂蜜聯盟,為臺灣社會提供一個購買蜂產品參考的依據。
本文節錄自《環球生技月刊》2017年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