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老土壤心種子 孕育新希望

Foto

編按 「公平對待」是台灣社會近年來逐漸聚焦的核心。民眾願意捐款慈善、投身社會公益,也會要求受贈機構自給自足、財務透明、效率永續。這股潮流,讓紙上談兵十多年的公益創投得以凝聚人氣。本專題引述美國、新加坡經驗,深入訪談台灣的社企圈、創投業及天使投資人,勾勒台灣版公益創投的可能身影,為國內媒體首次對此議題的深度報導。

歷經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寶島上的經社生態環境還來不及建構類似發達國家的全面化制度,就已垂垂老矣。有志之士近年來急尋新的改造動力,要在這塊老土壤裡放進新的元素,好讓台灣的生態系統活潑起來。

 其中,鼓勵創新創業帶給年輕人打拚未來的希望,而社會公益在平衡社會發展中也一再被倡議,更特別的是,民間開始自發性地探討妥適運用豐沛資金與資源網絡的可行模式,「公益創投」的實際案例隨之出現,正快速地吸引更多同好相繼參與。

 創投(venture capital),能挾其自有資金與產業經驗,早期育成並帶領新創事業邁向合規的資本市場,投資風險偏高。「公益創投」簡要說,是以創投的概念,投資或經營社會公益事業;照映在今天的台灣,剛好迎上熱鬧的社會企業創業風潮。

 去(2014)年以來,市場上出現第一個社企創投基金、第一家老創投出手投資社企,第一家以社會公益為經營核心的小企業登錄創櫃板;也有第一家獲得全球B型實驗室(B Lab)認證的小型企業,獲得世界級創投的青睞。

 本次專題報導也特別進行一次問卷,結果有近乎九成的創投人士表示,有興趣投資社會公益相關的企業標的,甚至其中三成受訪者說,「已經投資了!」,並在訪談過程侃侃而談,樂於和大家分享投資經驗。

 這些已然浮上檯面的訊息,令人雀躍。可以說,公益創投自2003年首度在台灣出現第一篇學術論文以來,來自實務界最明確的實證成果。實踐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蔡政安說,公益創投在台灣確立的過程,彷如各部門盤點「社會資本」而展現出來的行動力。

社會公益更是好投資

 公益創投在國際間的探討,源自非營利組織(Nonprofit service organization, NPO)或第三部門(相對於政府之「公部門」、民間之「私部門」的以外),在提供社會服務或形成公共財時,在結構與管理上也面臨變革,特別是財務募集方式,1980年代的美國朝野據此為公益創投開出一條新路。台灣玉山科技協會秘書長楊正秋,服務創投業20多年,推薦摩利諾機構(Morino Institute, 2001)對公益創投的基礎定義,即「以策略投資管理的方式,應用於蘊含社會意義的非營利部門,並將其建構成可以創造高社會報酬及影響力的組織。」

 「活水社企開發」去年4月募集了台幣1,200萬元種子資金,由會計師事務所顧問陳一強,和美國矽谷創投人聯訊創投共同創辦人鄭志凱,一起規劃限定投資標的為社會企業的「社企創投」,立竿台灣第一個公益創投的記錄。陳一強表示,活水社企的金主投資人以清華大學企業家聯誼會為核心,先前投資「鄰鄉良食」把小農產品直銷到大企業員工福委會,近期的投資案「2021社會企業」,在88風災復育區建構「老梅經濟園」,參與梅子廊道產業建設,創造在地就業機會。

 「這些投資的出發點是奠基於『public interests』(公共利益),同時兼負投資案管理和企業社會責任,不必誇張到所謂的『崇高』」,陳一強強調,該有的公司治理,活水社企一項沒有少,惟截至目前,活水仍屬於實驗性質,基金管理費由某企業大老捐贈,股東們對於投資回報的要求,僅以「拿回本金」為基本訴求,若能有利息回報最好。據此,公益創投在台灣的發展契機,應在社會需求、股東價值極大化及捐贈之間,取得發展空間。

提升民間投資效益

 從民間募集的創投資金,在歷史上,是養大台灣科技產業的重要奶水,隨著在地產業的變遷,創投的投資方法與投資標的也需要調整。近年來向企業法人成功募資18.2億元的之初創投,同時擁有AppWorks創業加速器,每半年招募25個新創團隊,提供6個月的免費場地、輔導、課程,定位為自家創投的社會公益投資部位。

 該公司共同創辦人詹益鍵表示,之初肇始於網路世代「人」和「網絡」是最需要開發與掌握,從管理基金提撥部份資金用在孕育新團隊、卻不佔其股份,可以吸引到人才的加入,因連結而強化了資源網絡,彼此也能培養長期夥伴的價值,一旦早期創業成形,之初必定是優先被考慮的投資人,這樣的作法是具有轉型意味的「創投2.0」。

 倡議「改變全球10億人口的創新」的矽谷奇點大學創辦人Sandy Miller指出,創投資金過去多在「pre-IPO」(上市/櫃之前)注入,如今新事業養成的生態系中,改造社會的新點子快速擴散,也人人有機會參與群募投資,創投的資金注入有必要一再往前提早。矽谷創投業的作法,是部份提撥為天使基金,藉此和新創團隊建立長期關係,確保未來的投資機會,矽谷民間資金因此能有效循環,累積出社會永續的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