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台股盤中站上久違的萬點,號子裡響起一陣歡呼聲,但外資券商交易室裡頭卻高興不起來,因為熟稔台股的交易室主管都知道,這是假象。
大盤飆漲 裹糖衣的假象
台股的「假象」,其實是包覆在「國際資金大舉買超台股」的糖衣下,政府最喜歡掛在嘴邊的這句話,從絕對數據來看的確是如此,因為自2009年金融海嘯發生至今,除了2011年之外,國際資金幾乎年年買超台股,2009年至今已達440億美元。
從國際資金佔台股成交量比重與市值一度分別達25%與38%來看,加上主導的多是重量級權值股,「外資在台股喊水會結凍」已是不爭的事實,但為何挽救不了外資圈所謂「假象」疑慮?原因不外乎:
一、國際資金2009年之後之所以大買台股,原因在於各國央行為了救經濟大搞QE,拚命印鈔票,這些龐大的資金部位被迫向外尋找可投資標的,若流入股市,長線資金就必須按明晟(MSCI)所建議的權重放些錢買台股,也就是說,除了去年因應iPhone6題材會有主動性資金流入外,大多是被動型資金。
二、從成交量來看,台股上市櫃合計加起來長期維持在1,200億元上下,但鄰近的中國A股光是滬深股市合計成交量動輒2兆元人民幣,幾乎是台股的80至100倍,外界歸咎於政府向大戶開徵證所稅,但外資圈認為這根本是搞錯方向,關鍵在於投資標的。
「如果台股1年內有30%至50%漲幅,但政府課你5%證所稅,相對於中國A股若1年內只有5%至10%漲幅,但完全不課你證所稅,若是你,會投資哪個股市?」歐系外資券商主管做了上述有趣比喻。
若是理性投資人,應該會選擇前者,台股4月底喊衝萬點,上市櫃股市成交量加起來不也來到2,000億元的水準?當時怎麼沒人喊證所稅讓大戶卻步?因此台股缺的是題材,別把責任全數推給證所稅。
三、駐台外資圈已面臨邊緣化危機,金管會嚴控外資研究報告不得外流,加上MSCI可能會納入中國A股,驅使外資擴大中國A股研究團隊規模,也加速台股被邊緣化。
四大策略 衝刺成交量
騰旭投資投資長程正樺表示,不管是公司、還是政府,都不希望看到唱衰的研究報告,但金管會出面管制外資報告不得外流媒體,造成整個市場資訊不對稱,以及外資券商與媒體間的緊張關係,此作法不但開全球首例,重點是,每天還是看得到外資報告在外面流竄、且還是以不具名的方式呈現,資訊國際化已是必然趨勢,匿名結果受傷的還是散戶。
台股漲跌幅放寬到10%,確立「法人化時代」已來臨,元大投顧亞太區研究部主管陳豊丰認為,政府立意良善,但要衝刺成交量,還有下列方法可做:
一、從稅制面來看,包括「滬港通、未來深港通要改列海外所得,否則大戶繼續出走不歸,IPO股票課稅賣出才依實際獲利課稅」、「調降證交稅」、「現金股利與外資統一稅率為20%,否則大戶大股東必出走為假外資,出去就可能不回來」。
二、從資金連動性來看,需提升房市流動性,因為房市失去流動性自然影響股市,不是把房市資金趕去股市、股市就會好,兩者必須要能共存共榮。
三、從基本面來看,未來台灣未來產業政策方向,必須要搭上OBOR(一帶一路)、TPP、RECP等。
四、從制度面來看,包括「吸引全球知名公司(如蘋果與三星)來台發行TDR」、「增加散戶投資台股基金獎勵,做大台股基金規模」、「施行股票分割、讓高價股較易被投資」等,都是可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