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積弱不振,動輒單日跌幅在亞股中稱冠,整體表現在亞股中倒數,引發市場對於「台股健康與否」憂慮。憑良心講,台股就跟人一樣,很難從外表斷言健不健康,而是得從基本面各項指標一一檢視,才能得到最為公允的結論。
台股開放外資投資以來,國際資金至今佔整體市值比重一度達歷史新高的37%、佔整體成交量比重也維持在20%至30%的水準,如果大家認為外資對台股較有影響力、對台股結構也較為清楚的話,那麼,從下列幾項角度來看,台股其實是很不健康的:
一、台股漲幅總是落後:歷經今年第一季及4月下旬攻萬點行情的一波大漲,台股當時看似揚眉吐氣,殊不知台股之所以漲,是受惠於「企業獲利成長率調升(一顆蘋果救台股)」與「匯兌收益(央行放手讓新台幣跟貶)」兩大因素,當第二季這兩項利多題材不見時,就不難想像台股近期表現有多悶了。
二、台股產業結構嚴重失衡:撇開「一顆蘋果救台股」的風險問題不談,台股漲幅贏不了別人的最大原因,就是產業結構嚴重失衡,也就是科技產業比重偏高,瑞銀證券先前曾指出,科技與非科技股自2008年以來本益比存在顯著差距,長期也難改善。
過去10幾年來科技股本益比一路走跌,而台股自2008年來指數表現還不算糟糕的最重要原因,是非科技股本益比持續走揚,究其原因,竟然是馬政府被網軍一路罵到臭頭的「兩岸和平紅利」,如果科技股長期投資價值因產業趨勢由硬體轉至軟體而得繼續走跌,就不難想像兩岸關係從目前水準向後倒退,對整體台股本益比的衝擊會有多嚴重了。
三、主管機關對外資應更開放:國際資金這幾年大買台股,代表台股體質真的變好了嗎?別鬧了!美國、歐洲、日本、中國等四大經濟體大舉印鈔票,這些多出來的熱錢,當然會按照MSCI權重配置而買台股,政府機關實在沒有必要沾沾自喜,外資圈看台股上萬點固然讓大家高興,只要有錢進來買股票,指數自然會上萬點,一點也不奇怪。
政府機關要吸引國際資金買台股,指標不是看按MSCI權重配置的「被動型基金」,而是心甘情願進來買的「主動型基金」,因此應該持更開放的心態與推出興利政策,才能吸引更多國際資金湧入台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