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生技商機高峰論壇(BBA)昨(22)日揭幕,國內、外專家認為,兩岸生醫產業都還處於Story」(故事題材面)階段,未來五年台灣產業發展可預見的選擇不多,但生醫業肯定有機會,預計未來二至三年生技產業會再風生水起。
不過,與台灣相交逾20年,為台灣培養不少優秀創新醫材人才的史丹佛大學教授Peter Fitzgerald表示,台灣企業家在IT時代建立的代工思維很糟糕,導致產業陷入低毛利的窘境,現在一定要靠創新改變,營運模式也要從市場大、但毛利低的傳統IT作法,轉型進軍市場相對小但高毛利的生醫市場。
BBA論壇昨主題聚焦精準醫療,而在媒體座談會上,與會專家則對台灣生醫產業提出不少建言。國際權威生技媒體BioCentury執行長David Flores表示,臺灣生技產業缺乏全球化商業模式,應積極卡位國際合作;而精準醫療在未來五年、十年一定會發展,但需政府從政策、法規持續推動與支持,建議政策應以病人為中心,才能真正健全產業發展的基礎建設。
中美冠科總栽余國良直言,台灣生醫公司還處於孤立在做的階段,未建立整體的Ecosystem(生態系統),很難抵擋單一事件對產業的衝擊!其實2000年時,美國也曾發生過生物科技的bubble(泡沫化),但現已發展出全球首度有很紮實的生醫市場,「踩也踩不下去」,整個產業的發展已經從過去講故事階段發展到Real(真實)的階段。
余國良認為,兩岸生醫產業現在還是在說故事的作夢階段,一碰到壞消息,就把整個產業帶下來,不過,未來五年台灣產業發展可預見的選擇不多,生醫業還是具備機會,二至三年後將會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