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經濟,最近政府單位看似全面動起來。不論是行政院提出的5,000億元中大型企業貸款等振興措施,金管會針對股市採取因應對策,中央銀行用貶值回應出口商的哀哀叫,還是財政部在面對各界討論洪版證所稅的氛圍下彷彿神隱,看得出來,2%不到的經濟成長率預估值,嚇壞了民眾和廠商,更嚇壞了政府,但這樣各行其事、沒有方向的救市,不要說是救經濟,大概連股市都很難救的起來,這也可從近期股市指數一再走低印證。
「提振景氣沒有特效藥」,這句話算是老生常談,各部會首長多數也都說過,但面對主計處最新公布的經濟成長預估值,不難發現,各部會還是企圖在找出一些特效藥,但說實在的,如果形成台灣景氣低迷的真正病因沒解決,身子骨沒真正好轉,再多特效藥也沒辦法讓經濟從奄奄一息轉成活跳跳,更不要說猛藥之下可能出現的諸多後遺症。
簡單說,台灣是靠外銷為主的小型開放經濟體,出口對經濟成長的影響十分大,價格(包括貨幣貶值等)固然是影響需求的因素之一,最關鍵的還是進口國有沒有需求、我們的產品夠不夠好。放眼望去,如果全球景氣復甦力道不如預期,甚至還沒擺脫或正要走向衰退,請問,人家都自顧不暇了,就算新台幣貶到40元,出口還是不保證會好,換句話說,這部分我們是看人家的臉色吃飯。
那台灣難道沒有自主能力嗎?這就要回到產品本身價值了。價值所以和價格不一樣,在於有價值的商品就算價格再高,因為有獨特性和必要性,還是會有人買,就像前金管會主委陳冲所舉瑞士藥品的例子。你賣的是雨傘,有人的雨傘比你便宜,或是大家因為沒錢買傘改用報紙遮雨,當然有可能受外在影響讓生意不好;但如果賣的是獨門解藥,就算是天價,還是有人會買,就是這個道理。
再說經濟成長率是個數據,景氣好不好,民眾自有感受,去看3%、2%還是1%根本沒意義,以前兩季的經濟成長來看,就算今年全年勉強拉起來保了個2%,請問有多少人會真的覺得,其實經濟情況比原來想的好很多?所以現在去著眼數據,叫做白費工夫。那重點是什麼?當然還是台灣產業要轉骨,政府要找出潛力產業來重點扶植,這樣長期下來,台灣經濟才有重新走出自己一片天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