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還打什麼亞洲盃

Foto

人稱「劉老爹」的華南金控董事長劉燈城上周「無預警」式的退休,一時之間震驚整個公股金融圈,這不僅成為整個公股圈交頭接耳的話題,幾乎所有圈內人士都有共同的疑問:「不是明年6月底華南金才改選嗎?為何那麼快?」

 劉老爹雖然9月3日屆齡退休,但過去公股金融圈屆期延任者比比皆是,其中更曾有延任二次的記錄,但輩份高的劉老爹如今卻直接退休;而另一個讓公股金融圈不解之處在於,劉老爹才在今年7月接替華南銀大民股林明成,成為新任的華銀董事長,但才坐一個多月的董事長,馬上位子就換人,這些也使得迄今傳言四起,留給公股金融圈滿滿的問號。

 然而,劉老爹的人事風波也同時顯示出另一層意義,就是公股金融圈的人事異動太過頻繁。放眼公股金融圈,近4、5年來,除了兆豐金董事長蔡友才、第一金董事長蔡慶年算是任期較久之外,其他的公股金控、銀行,幾乎每2、3年就換一任董事長,例如台灣金,更曾出現在不到3年內,就陸續有張秀蓮、劉燈城、曾銘宗(財部次長兼代台灣金董座)等三位董座的人事交替,合庫金也同樣在不到3年內,出現劉燈城、沈臨龍、廖燦昌等三位董事長的交替,而土銀董事長徐光曦也是才從兆豐金轉戰土銀一年,馬上又被派到華南金。

 目前的公股金控當中,以兆豐金、第一金績效最佳,或多或少已反映出這種董座任期穩定與公司獲利呈正向發展的關聯性。公股金融圈過度頻繁的人事交替,在民營金控、銀行而言幾乎不可能,不僅讓人看得眼花撩亂,也有損公股的競爭力,因為即使經營權都是牢牢的被財政部為首的「公股」所掌控,但實際負擔經營責任的董總高層在如此不穩定、充滿變數的任期之下,根本無法為公司的未來作長線規劃。

 就以時下最流行的「亞洲盃」來說,亞洲盃的文章人人會作,但重點在於能否付諸行動。目前檯面上打亞洲盃的成功案例,包括元大金、國泰金、開發金、中信金、玉山金這些民營金控,個個都交出了併購成績單,有些不論是體型或規模均小於公股金控,但仍打得有聲有色,原因何在?因為民營金控的真正老闆只有一個,就是大股東,在大股東的支持之下,經營團隊能放膽進行併購案。

 這些併購案,絕大部分都至少必須花上3到5年的時間,才看得到成效,亦即,在這段時間內,續呈虧損的機率非常高,相對於人事頻繁異動的公股金融圈,不論是現任經營者必須交出成績單,或是擔心後繼者見縫插針,以此作文章來質疑其經營績效,要作長線併購必須付出的風險成本實在太高,再加上明年恐將「換黨執政」,改朝換代的結果更會使經營者原本的苦心,到頭來反而被質疑是否買貴?鑑價過程是否有問題?吃力不討好,還惹來一身腥,何苦來哉?

 長此以往,只會弱化所有公股金控的競爭力,更別談打什麼亞洲盃了。朝野不分黨派,是否應該好好思考,怎樣才是對公股金控有利的真正當為之道,而不是僅將公股金控視為權力分配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