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給世人的印象,紀律嚴明,確實守法,剛板硬正。然而,鐵漢亦有柔情面向,由歐陸歷史上多少事例,呈現出德國鐵漢在剛烈之餘,有著溫情的關懷,同時扛起了沈重的負擔,也面臨著可能質變的挑戰。
近日難民入移歐洲問題嚴重,中東無數難民陸續湧入歐洲各國,德國總理梅克爾九月初曾喊出擬吸納八十萬人的寬容度量。如此胸襟,令人動容。接納偌多難民,滲入社會基層,有可能讓德國體質產生改變,而德國總理的開口勇敢承擔,則是一項挑戰。
德國今日的溫情包納,對照二次世界大戰的德國形象,大相逕庭。回溯烽火連天的二次大戰,德國納粹戴著兇狠殘暴的標幟,無情地把猶太人成堆成堆地推進集中營。這樣的慘劇,留下恐怖寫實的歷史記錄。目前德國各地建有受難猶太人紀念館,位於柏林的紀念館在入口處提醒: 「這樣的悲劇,是可能再發生的。」點醒德人思痛,警惕世人反省。或許這份深沉的愧歉,纏繞德國人贖罪心緒,讓德國在眼見中東難民徬徨無助地離家求生時,慨然伸出溫情的援助。
二次大戰後德國國土切割,東西德分治,民眾冒命都難掙脫柏林圍牆枷鎖。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東西德統一之際,結束了家族分離兩地的人寰悲劇,喜樂人間歡聲雷動,但也同時高高扛起了一個沈重的溫情負擔,由西德肩負振興東德經濟的重責大任。整整十年,德國經濟陷入低潮,花費代價無數,整頓拉拔落後多年的東德,終於在德國鐵漢櫛風沐雨的逐日揮汗下,讓德國經濟重新振興,顯赫地站上了國際舞台,成為今日歐元區霸主。這戴月披星而咬牙奮起的實力,令人贊嘆,惜難免仍在柏林的若干角落見到苦難貧困的跡象。
十九世紀德國著名政治家俾斯麥,有鐵血首相之名,也有關懷民眾的溫情措施。他擊退法軍,統一各邦而成立德意志帝國,制定法規律約。兵刃干戈不是他治國唯一利器,為使民眾安居樂業,關懷鰥寡孤獨廢疾者與老弱婦孺,他建立了溫情的社會保險制度,全國各職業各階層都在國家所規劃的制度下得到生活保障及養老給付。這套作法,各國爭相效尤,紛紛建立了社會保險保障制度。
社會保險及退休撫卹制度,目的之一在於照顧工作者老後生活的溫情措施,然而挑戰隨著社會變遷而至。社會老年人口比例逐年增加,至2013年,其80歲以上人口已高達27%以上,財務負擔乃是一大壓力。因此,德國啟動改革機制,在1999年便逐步改革軍公教年金機制,降低領受者福利。這套改革,涉及各方既得利益,並不容易。德國政府與國會發揮了理性思維,凝聚共識,認清事實困境,不再溫情掛帥,須顧及財經實力,修改法制措施。換言之,政府資源有限,照顧全民生活的溫情措施也不得濫情,乃由嚴峻的法制來解決紛擾的資源分配問題。至於當前新制能否長期豁免財政壓力,仍須觀察。
經過這種種歷鍊,德國雖然在吞下溫情負擔之後克服了不少困難,但也產生若干質變。街頭人群中常有偷竊事件,不保證治安無虞。車站常掛出火車誤點消息,不保證絕對準時。收納難民的承諾已部分收回,社會上隱對週遭難民懷著複雜不安的情緒。日前更爆發福斯汽車假造排氣數據的重大事件,這家德國最大的汽車公司,在美國財星雜誌全球五百大企業中名列第八,若扣除基礎能源與零售產業則是全球最大工業製造集團,百年來以品質保證睥睨群雄,竟然發生詐欺誠信問題,預估會重創福斯汽車與德國經濟。這些現象讓人困惑,原本德國人規行矩步而精確嚴謹的精神,是否被環境折磨耗損了?
德國境內最大河流為萊茵河,提供德國民生滋養,流過德國土地,文哲留跡,樂者紮根。文學家歌德、海涅;哲學家尼采、康德; 音樂家貝多芬、孟德爾頌等人,塑造了萊茵河畔精彩豐沛的人文資源,被聯合國認定為世界重要文化遺產。這個國家,有鐵律,有人文,有實力,也有些質變。為了扛起溫情重擔,剛正的鐵律似乎作了某些妥協。接下來,這個國家怎麼跨出它的步伐?潺潺萊茵河的依依流水,應會隨著春來秋去,慢慢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