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學習強化理論:七個強化學習的悖論

Foto

過去十年來,我一直在思索一個訓練上的古老問題,希望能夠找出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我們在學習活動之後,要如何持續或應用所學?」有鑑於我們一般進行訓練的方式,這個問題十分切要,而且已經讓訓練產業的專業人士困擾數十年。

坦誠來說,你應該也很在意傳統短期內密集的訓練方式,這種訓練方式通常採取面對面的授課形式,然後就結束了,感覺當中似乎總是少了某些很重要的東西,一個人怎麼可能經過一、兩天後,還認真記得所有學習的內容,然後還被指望要把剛剛學到的技巧運用在工作上?即使在紙上做好了強而有力的行動計畫,或者設定好課責夥伴,這事也無法成功,因為練習簿最後一定會被歸回書架上,而課責夥伴會逐漸淡出,成為「有也不錯的裝飾品」。我們真實應用的微弱意圖不會真正落實,而對於這種狀況我們其實無能為力。

但接著科技、尤其是行動應用程式app闖進了我們的世界,承諾要為我們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都感受到這股旋風,並聽到一些正確的響亮口號,其中包含了諸如「內容強化」、「技巧應用」、「適性化學習」與「行為變革」等關鍵詞。

這就是我們要小心的地方。就算業務員能夠靈活運用所有正確的專業術語,還能夠引用艾賓豪斯(Ebbinghaus)的記憶曲線理論,也不代表他們所提供的解決方案,一定能夠幫助你們的學習者維持並應用所學的內容。正如我所發現的,良好的強化方式不但包含科學的成分,更包括藝術的成分在內,而通常外界大多數解決方案對此二者的處理都不太理想。

為了看穿重重的迷霧與幻影,進而找到有效的強化解決方案,我建議大家先熟悉七個強化學習的悖論:

1、「適當規模」相對於「微小規模」(bite-size):

所謂「微型規模」或「微小規模」的學習,是很多人討論的熱門話題。雖然我是學習規模微型化的熱烈擁戴者,但我們在此還是得特別小心,不要過份簡化締造巨大改變所需的學習內容。我們要先瞭解自己希望學習者能夠採取哪些不同的作法,而要做到此行為轉變的成果,又需要哪些適當的內容,藉此判斷所需的學習經驗。光是大量傾倒內容,即使只是微小規模的作法,也不是強化學習的有效策略。針對這個主題,若想進一步瞭解相關看法,可以參考「10-Step Guide to Determine Your Reinforcement objectives」(決定強化目標的十步驟指引)。

2、「加值」相對於「回流」:

建立一個應用程式,把兩天的訓練學習內容分成小段,然後定期傳送給學習者──要做到這件事其實很簡單,不需要想法、不需要科學或藝術,但是也無法協助學習者運用他們所學到的任何原則。這種作法充其量只能夠惹人討厭,讓接收者避之唯恐不及。所謂的強化方式要有效,一定要能為學習者帶來加值,而非只是把他們已經學過的東西,又分段送回來給他們。我們在建立強化課程時要問:「我還能提供哪些額外的見解、範例、以及/或者背景資料,用來加強學習者在這個主題上的知識,並協助他們將之運用在生活上?」把這些加值的部分納入強化課程,學習者就會樂於接收強化訊息。

3、「應用」相對於「提醒」:

很多應用程式都很善於提醒人們應該做的事,而這些提醒在很多情況下,也確實能夠協助接收者完成工作。但這種提醒不是強化,也不需要一個特別的應用程式來執行。事實上,有很多免費的應用程式都可以協助提醒你待辦事項與處理時程。提醒只是一體適用的解決方案,同樣沒有任何科學或藝術成分在內,但「強化」比較是運用適當的激勵、引導、評量與資訊,協助學習者應用這些原則。

4、「推」相對於「拉」:

內容如果放在應用程式或平台上等著被存取,是被動的,雖然學習者可以從這些地方下載資料,但畢竟需要多費工。良好的學習強化應用程式可以規劃安排各種訊息,並在最適當的時刻,把這些訊息「推播」給學習者。未來適性化的科技還可以根據過去的反應與活動狀況來推播訊息,而且這種作法會成為常態。

5、「使用者體驗(UX)」相對於「華而不實」:

我相信你一定聽說過這句話:「小心華而不實!」就一般的數位學習應用程式而言,這句忠告再真實不過。我們只要一不小心,就很容易受到華而不實的功能誤導,反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事物──最終的使用者體驗。我才不在乎一個應用程式有多少鈴聲,只要學習者不願使用,這個程式就沒有用。有些程式的各種功能看來十分亮眼,但實際上卻無法幫助學習者,甚至還會使他們因此分心、妨礙他們運用所學。

6、「敘述」相對於「告知」:

從無始以來,每個人都喜歡聽故事,而我們在學習發展部門的人,更認為在教學設計上,說故事有十分重要的價值。但由於某些原因,在數位科技的眩惑下,我們忘了情境與敘述可以發揮的高度價值,反而錯誤採用一些資訊性的訊息,只能「告知」,而無法「展現」。良好的學習強化內容可以憑著直覺式的航行與發展,在一個又一個的強化訊息之間,提供彼此連結的組織與敘述。如果學習者無法輕易看出本身所處的位置、以及預定前進的方向,無論你丟給他們多少教學內容,都注定要失敗。在這一點上,回到根源,找出一些方法,創造能夠強化學習的故事,藉此引領學習者採取行動。

7、「評量」相對於「完成」:

大數據與分析可以協助我們看出相對指標的價值。只要我們能夠評量使用狀況,就能學習該如何改善與調整。而如果一個學習強化應用程式只能提供有限的資料,或者讓我們很難存取資料,你就該尋找其他替代方案。

米勒海曼集團與Mindmarker公司聯手,發展出全面性的學習強化訓練課程,作為最受歡迎的核心產品。這類課程透過「米勒海曼集團應用程式」(the Miller Heiman Group App)來進行,結合了Mindmarker公司在加強保留知識、技巧發展與行為改變等方面、聲譽卓著的各類方法,讓學習者在參與過米勒海曼集團的學習活動很久之後,都還能夠持續學習強化。米勒海曼集團以深入的研究與專業著稱,善於協助組織提高銷售額、並提供更好的服務。

本文節錄自「管理雜誌」519期

http://www.harment.com/oc.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