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口急速老化是預見的事實,政府雖然一直討論長期照護議題,但為避免圖利企業,規定僅社團法人或財團法人單位才能設立住宿型養護中心,如此高的門檻,降低了企業的投資意願和服務品質;建議應解除非營利單位的限制,以社會企業概念經營,才能落實、照顧到龐大的銀髮族。
另外,如果讓保險產業利用多餘資金,投入更多的長期照護產業,其資金才有貢獻,對於人身的保護才有連貫性。政府雖盡力規劃能照顧所有老人,但較難一次到位、全方位關照,需循序漸進地完成,讓民間企業也能投資長照產業才行。
大陸有很多企業投入照護產業,我們在照護的發展比大陸早了十多年,很多單位也都到台灣安養中心取經,例如商發院協助長期照顧機構雙連安養中心,建立服務輸出跨業合作模式,將服務商品模組化,輔導國內業者提升品質、建立國際化輸出模式,提供經營管理顧問服務整體解決方案,境外案源40家,中國大陸輸出7案以上。台塑林口養生村則是提供健康老人入住,為公寓型養老中心。
其實,政府擔心企業從長照事業裡賺太多錢,期望養老中心是一個公益的事業,但隨著經濟的起飛,長照機構的經營成本節節高漲,若政府補助沒有增加,卻要求公益團體自行吸收,服務品質自然下降。若無法獲利也就無法永續經營下去。
我認為,照護產業若發展的成功,經濟才能活絡,銀髮族也可以獲得滿足。以日本為例,大家都知道日本面臨超高齡社會,政府不斷討論如何創造延伸健康壽命的市場促進經濟成長,由於醫療、看護與地方經營緊緊相扣,health care產業可幫助地方經濟活動。
health care產業架構,由地方統合照護系統,建構地方醫療、看護體制,同時也創造新產業,是與農業、觀光等地方產業結盟合作,及公共保險外的運動、營養、保健服務等,藉由活化地方經濟以及降低醫療費用。
從日本作檢測、體脂器大廠的TANITA來看,它的做法是先在日本各地推廣健走活動,而每走5千步的民眾就可獲得點數10點,可以到指定的餐廳兌換健康的餐飲,以鼓勵大家多走路,吃健康餐,將運動融入城市生活,改善市民健康。
此外,日本便利店約有54,000間,但牙醫診所卻有68,000間,牙醫師超過10萬人,即使如此,很多行動不便的高齡者還是難以到診所看病,因此坊間興起如Dental Support公司,在接到病患電話後,就準備所有看診器具,聯絡醫師出診,到場還會協助醫師安撫病患,醫師不用做任何出診前的準備,只要人出發就行,省去不必要的麻煩。
此外,再看荷蘭的Hogeweyk村,是一個收容患有阿茲海默、失智症的養老社區,內設有公園、便利店、郵局…等等,看護人員會假扮成收銀員、超市人員,由於病人活得開心,被鼓勵運動和進食,反而減少了對藥物的依賴,活的健康且大大降低死亡率。
我認為,從國外的經驗來看,長照政策不用一開始就做全民服務,初期可以針對付得起、有經濟能力的人去發展,市場需求之下,就會慢慢產生出不用做到非常高規格的長照,以符合一般人的預算,就像是快時尚的概念,是一個普及的名牌,但有一定的品質及服務。
進入照護階段前期的對象,是可以行動,可以旅遊,這群約落在嬰兒潮世代,他們願意花錢,去享受好的餐飲及旅遊,有人喜歡照相、跳舞、賞鳥、探訪古蹟,要過的開心,因此要針對這群人去開辦很多課程,像社會大學、像救國團一樣,只是以前是針對學生,現在是銀髮族。
進入照護階段,這群人沒有體力,需要有安養院、日照中心。照護產業,應該可以做的先做,要全部照顧所有人不太可能,且不靠民間力量也很難做成,所以也可以朝公辦民營的方向前進。
從日本、荷蘭的例子,可以看到未來的地域社會可能會整合成一個有照護的地域社會,健康照護產業儘早啟動,可望減少大批的醫療支出,歐美、日本都已全面著手,但台灣準備好了沒有?很多課題,但為何都沒有人研究,還是限制太多,妨礙了產業發展,這些都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