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議題在金融圈發燒,行政院團隊急於祭出金融科技創新方案,為其前景畫出大餅,本地金融業順勢表態追循政策方向,大方表態入資金融科技公司,花旗、星展等外銀把國外的金融科技創新競賽引進台灣,張臂迎向似是熟悉又陌生的Z世代。如今業界跨業交流的熱鬧場景,是過往「產經分離」時代未曾有過,基於產業變動的發酵期待,我們希望,這是多年不見老朋友的重逢,對方特有的味道猶記腦海,感恩金融科技的串接,大家又開始練習彼此的對話、理解彼此的需求,接納彼此的缺陷,願意補足彼此的優勢。
行政院會10月初通過金融科技創新方案,規畫金融科技基金等四大措施全力推動。金管會主委曾銘宗說,此項方案預估3至5年內,金融業投資金融科技公司將可達50億元,促成 30家金融科技新創公司成立,同時創造產業產值達千億元。這般的行政院措施,也同樣有過生技業版、雲端業版等,聽起來「虛虛的」。
在此之前的半個月時間,在政府開放資料平台暨大數據分析論壇上,我有機會向行政院副院長張善政,請教金融科技的相關問題。張善政擔任過大學教職,曾在Google擔任主管、且曾以科技部長身份出任「政府資訊長」,有豐富的跨領域經驗。
我問起:「現在金管會透過各種措施要求金融業者必須投入科技創新,甚至打開產經分離的禁令,讓金融業出錢投資金融科技公司、開出高薪條件公開延聘科技人員, 事實上,這些種種作為並沒有處理技術實作圈子和金融業之間的『鴻溝問題』,對吧?」
這個問題是採訪過程,科技創業團隊反映的。站在資訊科技界,金融業把金融體系裡的數位、網路相關技術『鎖的很緊』,各家都有各自的封閉科技系統、內部資訊部門都是自家人,外部的資訊電腦工程師在創新創業過程,沒有辦法接觸到這些封閉系統。
黑客松台灣團隊錢逢祥舉例說,最早資訊業在推網路ATM(Web ATM)時,希望是以新世代的資訊科技,落實並滿足「處處可以付款」的消費需求。這般創新想法曾獲得某些銀行的青睞,彼此也真的研究討論,後來彼此都發現,「誤會大了」,其實銀行機構對消費金融的科技化根本不在意,資訊科技對金融業帶來的新商機,大量被指定運用到法人金融、企業金融,或是被拿去申請政府補助。於是,想要解決消費者金融不便的電腦工程師們,被主宰消費金融服務的銀行業排除在外,需求與供給因此對不上線。
類似的情況,應是不勝枚舉,台灣如此,全球其他市場也存在。張善政副院長果真是產學研多元背景,很快就有答案,「現在由金管會出面要求金融業『打開』,應該就可以讓彼此重新接上」,他強調,年輕人總是會想「有的、沒的」,他們並不常在金融業內,跳針式的想法容易產生「破壞式創新」,肯定會給金融業帶來刺激,2-3年後就可以跟上。
全球創業觀察(GEM)在討論創業總體環境時,認為要架構起生態系統有九大面向需考量:財務支持,政府政策,政府計畫,教育與訓練,研究發展移轉,商業與專業基礎設施取得,內部市場開放性,實體基礎設施取得,文化與社會規劃。台灣現階段開始推動金融科技,重點在於「創新」養成,包括創新的使用,創新的技術,創新的服務,創新的整合,創新的成員等等,創業環境九大面向不僅不能忽略,更需要包容性的溝通與接納,期待銀行裡能為資訊怪咖擺張椅子,歡迎隨時進門喝茶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