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前一位普林斯頓大學同學來採訪我關於求學和工作的經驗,讓我反思了一些有關的問題。現在把採訪後我的反思記錄於後。
我在大學選讀了經濟學,在美國讀大學二年級時才決定主修的學科,比在中國進大學前需要決定比較適當,不論選讀那種學科,應以個人的興趣為主。如果對某學科有興趣,不但會學得好,日後會容易找到適當的工作,還會事業成功,生活快樂。年輕人的興趣是從他的天賦與環境決定的。如果對某學科沒有天賦的能力,或沒有適當的環境來學習和訓練是不會成功的。對獲得事業最成功的人來說,天才比學習更重要。有天才但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會成功,像臺灣的王永慶和香港的李嘉誠只是靠天才和努力創立了極大的事業,在中國的例子不少,不用我來列舉。
一般要成功的人必須找到適當的學習和受訓練的環境,選擇好的學校,應從小學開始。有些職業,如當音樂家,當教授,當律師或醫生,非受到充分的高等教育或專門的訓練不可,受到適當的訓練以後,還需要努力工作,在工作時繼續學習。
回到經濟學的教育和訓練。從一所良好的大學畢業以後,必要進入第一流的研究院。選擇那所研究院應以院內教授的品質與學術風氣為主。有極好的老師是非常重要,最成功的經濟學家都是經過超越的老師訓練出來的。經濟學思維的方法是從參加研究院的討論班和寫論文時由大師指導才能學會的。我在芝加哥當研究生,幸得多位大師的指導,又在MIT當助理教授,幸得與多位大師同事,得益非淺。
學習和研究時必需埋頭苦幹。我當研究生的時候,選了一門數學。一天要解答作業中的一個問題,整整用了7小時才發現答案,發現後只需用了兩行便把答案寫出了。用半年至一年時間來研究一個問題和寫一篇論文是平常的。做研究的時候,用一周才能解決問題的一小部分是很平常的。
經濟學是一種科學,不是一種主義。一位經濟學家可能相信社會主義或資本主義,也可能倡議政府應當徵收高或低的稅收。經濟學家的職務是用科學方法研究和解釋經濟的現象,經濟學和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是相同的。要解析經濟現象,例如為什麼經濟不景氣會發生,必需先想出一個假設,再用事實或資料來實證。成功的經濟學家能夠創立新的理論,對經濟學有重要的貢獻。因為創立新的經濟理論與建議適當的經濟政策不同,智深的經濟學家不一定能建議適合的經濟政策。適合的經濟政策可用來建立市場經濟的結構或在一個結構範圍內用來解決宏觀或微觀經濟的問題。
1965年我受到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的邀請到臺灣講授計量經濟學和參與政府經濟顧問的工作。當時我對經濟科學已有貢獻,發表了重要的論文,如創立鄒氏檢驗等,但是沒有建議適合經濟政策的經驗。熟悉經濟學是當經濟顧問的必需條件,但不是充分的條件。當時我對臺灣的重要經濟問題,不一定能建議適當的對策。後來跟劉大中和蔣碩傑先生等一同當政府經濟顧問得到經驗後才學會的。對經濟政策的問題,如果沒有作了充分的研究,不宜隨便發表意見。這是接受新聞記者訪問時應當注意的。
1980年第一次回中國講授計量經濟學課,1980年代曾幫助中國政府建立經濟學教育和擔任當時國務院趙紫陽總理和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的顧問。從臺灣得到的經驗是很有幫助的,1978年開始中國政府從事經濟體制改革,雖然今天中國的市場經濟還不完善,體制改革大致是成功的。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改革時期政府的領導人有能力和決心,還願意聽取經濟已發展國家的經驗和經濟學家的意見。中國從事了經濟體制改革多年以後,今天中國的經濟學界能夠從中國經濟發展的經驗作經濟研究,對經濟學有貢獻。同時還參與經濟政策的建立或在政府擔任有關中國經濟的重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