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1年前,這個世界截然不同。互聯網幾乎無人知曉。行動電話基本上只用來打電話,部分最先進的手機亦設有「貪食蛇」遊戲。在家中看電影,要有錄影機和錄影帶。還有,那時候我有頭髮。
不過,在央行眼中,現在與已逝去的時代有些相似之處:1994年,歐洲央行實行貨幣放寬政策、美國聯準會卻收緊政策;這樣的政策分歧,似乎很大機會將在今年12月再現,聯準會及歐洲央行預估會在相隔幾天之內,分別推出收緊和放寬政策。各國央行同步行動的日子已經過去了。
在美國,通膨升溫,就業率上升,經濟成長上揚。聯準會的升息決策,應不會惹來太大爭議。市場焦點現在正從第一次升息的時間討論,轉向「下一步是甚麼?」。未來的升息步伐成了新的不明確領域。利率「直線上升」,意喻利率將像火箭般急速攀升,這幾乎可以肯定不會發生。聯準會甚有可能進行多次的升息,也許是每個季度升息0.25個百分點。
在歐洲,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不斷向媒體提供越來越多的說法,來解釋歐元區為何需要較寬鬆的貨幣政策,他想要把政策推向一個非常具體的「單一方向」(one direction)。One Direction(英國音樂團體『一世代』,暱稱1D)最讓粉絲們瘋狂之處,是歌詞中僅用很少的詞彙,就能表達出無盡的熱情,粉絲們也儘可能地減少用詞,來表達他們對1D無邊無界的喜愛。德拉吉至今表現出來的樣子,完全就是1D粉絲的作為:降息及量化政策變動措施,固然是他希望使用的工具,卻因尚未得到歐元區成員國的一致認同,包括德國政府的專家小組近日提倡提前中止量化政策,取代現在討論的延長政策。只是,德拉吉也從沒打算要獲得所有人的支持。
回顧這段期間,大西洋兩岸貨幣決策者推進的政策都是精心設計的舞步,加上合情合理的和諧政策宣言。世界兩大經濟體的央行會像這次面臨分道揚鑣之作法,算算也21年前了,金融市場上罕少有人直接經歷過這類的政策分歧。在此情況下,投資者應考慮那些因素呢?
我們應謹記,政策分歧已經開始發生。美國聯準會已降低資產負債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占比(事實上英國央行亦然)。這是細微地量化收緊政策的方式。與此同時,歐洲央行正快速投入量化放寬政策。因此,12月起可能出現的利率政策分歧,其實是現階段政策分歧的延續。這是量化政策分歧。貨幣政策分歧亦相去不遠。
分歧的理由亦不會令人感到太意外。全球經濟近年來發展,略為不同步,這是值得欣慰的事。過去一經發生金融危機,各國的經濟相關性高,所有市場會出現同樣糟糕的情況,全球一起遭殃,政府決策者當然會採取一致的因應對策。
而今,世界各國已不再同步化,OECD國家的核心通膨率普遍沒有相關性,事實上,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無相關性的一次。這代表著,一個國家的通膨率走勢對其他經濟體的通膨率的影響甚微,而且沒有一項全球化的影響因素能夠一致地影響所有國家的核心通膨率。如果,通膨現象是各國的各自問題,由各自央行進行政策調整,實在就不足為奇了。
不少人的當下反應,認為歐美央行的政策分歧擴大,將有利美元的前景。預測貨幣走勢如果有這麼簡單就好了。這些政策的走勢是市場的預測,目的是用來降低政策的衝擊。去年以來,隨著量化政策分歧,美元時強時弱。顯然地,央行政策的分歧只是造成貨幣市場波動的因素之一,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央行政策分歧迫近,金融市場的緊張氣氛開始出現。也許,投資者應該冷靜下來。這一年來,歐美央行的政策其實是一直處於分歧狀態,只是以量化政策形式呈現而已。政策的分歧,事實上是基本情勢與條件所決定的。終極而言,某種程度上各國央行都需要各走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