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萼含苞,2015年在動盪不安氛圍中逐漸進入尾聲。每年於迎新送舊的此刻,國內社會各界最關心的議題莫過政府主計總處、中央研究院經濟所及各大民間預測機構,針對台灣及主要國家今年經濟各項表現的回顧,以及明年經濟可能動向之展望。
雖不久之前主計總處表示,第三季經濟表現不如預期,國內GDP呈現負成長0.63%,創下六年以來新低;但第四季因受惠歐美國家傳統消費旺季,有利廠商增加出口,以及政府投入40.8億元推動「消費提振措施」,誘發民間擴大支出等正面因素,預估國內GDP可以轉為正成長0.49%,故今年台灣經濟成長應該勉強可以「保一」,達到1.06%。
至於明年經濟展望面,國際經濟因主要國家持續實施量化寬鬆政策,以及推動經濟提振相關措施方案加持,而使得市場需求回溫。相對國內經濟方面,雖年初以來出口表現不佳,但進口表現改善,尤其資本設備進口已經從過去的負成長轉為正成長,以廠商「先進口、再出口」的運作模式而言,說明業者對未來的景氣逐漸恢復信心。這些因素將有助於出口擺脫衰退陰霾,甚至牽引投資成長,進而讓台灣經濟的景氣循環從目前的「U型」谷底轉為擴張上揚,預估經濟成長可以達到2.32%。
不過,若從最近國內各大民間預測機構所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由於受到許多外在環境因素影響,導致國內出口貿易持續十黑;尤其自6月起出口持續呈現兩位數字衰退幅度,在外需持續疲軟下,短期之內恐將不易縮小。此外,加上政府公共支出緊縮、民間投資意願長期低迷、內需消費依舊偏冷等負面因素,讓社會各界對未來的台灣經濟仍瀰漫著悲觀之氣息。
換句話說,台灣經濟似乎否極泰來,在初步見到「春燕」的芳蹤中,其實仍伴隨著「烏鴉」之陰霾,使得未來更加難以掌握是否真正朝向復甦之路。追根究底,此乃台灣內需消費市場規模狹小,屬於高度依賴外需淺碟經濟型態,雖出口是拉抬經濟成長不可或缺的因素,但卻難以忽略無法操之在我的外在環境因素變化。這些不安根源包括:
其一,美國聯準會(Fed)如果升息,其幅度的大小,除將影響其尚未穩定復甦的經濟、就業市場之多寡,以及波及全球股匯市、原物料價格外,尤其原油價格若跌至40美元以下,則勢必危及其油頁岩企業債與衝擊部分已頗為脆弱的OPEC國家財政,甚至造成經濟崩盤。
其二,歐盟部分國家主權債務危機暫緩,經濟卻未明顯好轉,歐洲央行決定持續實施量化寬鬆政策,雖拉抬其經濟擺脫衰退困境,但卻又可能再次導致金融震盪,連帶抑制貿易成長,進而降低進口需求。
其三,中國大陸在經濟快速崛起的同時,積極促進產業技術創新,除加強自行製造能力,藉以落實供應鏈在地化逐漸達到進口替代外,推動產品從「在中國製造(Made by China)」,升級為「中國製(Made in China)」,進而提高代工與品牌製造地位,此乃近年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不斷下降的因素所在。
其四,由於中東伊斯蘭國(ISIS)問題日益嚴重,從年初的虐殺暴行至最近之恐怖攻擊事件,造成各國風聲鶴唳,觀光旅遊、航空運輸相關產業不但首當其衝,而且效應逐漸擴大,此將削弱全球經濟復甦動能。
在此同時,於迎接2016年來臨的前夕,面對混沌不明的國際經濟變化挑戰,以及日益嚴峻之區域經濟整合威脅之下,尤其競爭對手南韓與中國大陸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生效,將攸關台灣參與國際經濟舞台的兩岸ECFA,其後續服貿協議在簽署後陷入立法爭議,導致貨貿談判也因如此造成延宕,這些讓台灣的產業藉此連結中國大陸內需市場,進而佈局全球機會,恐將逐漸流失。
因此,不論未來國內政權是否三度輪替,我們期待的是,希望執政黨領導者切忌沉迷不切實際的空幻口號或執著統獨對立之意識形態,而是從全球化、自由化潮流的思維,秉持宏觀的視野與開闊之胸襟探索未來台灣經濟的發展定位,同時極其慎重、深入籌謀找出可長可久之策略方向。唯有如此,始能讓台灣的經濟長留春燕、擺脫烏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