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好熱的冬至

Foto

昨天是24節氣的「冬至」,照理說應該是寒冬,但是全台氣溫直逼盛夏,台北午間有29.1度,是民國67年以來最熱的冬至。冬陽雖然令人陶醉,但是該冷的時候不冷,卻令人惴惴不安,彷若還有更極端的氣候變化等著我們。

 近年來,我們逐漸在台北市區看見許多過去不曾見過的鳥類出現在公園裡,起初,頗令人欣喜。我們揣想,應該是台北市的環境變好了,鳥兒都願意飛進人間煙火與我們共存。但是今夏看了一篇文章指出,為何過去鳥跡罕至的市區,現在頻頻看見鳥兒的身影?其實,是山林遭到破壞,逼得鳥兒飛入尋常百姓家。

 極端氣候的變化,令土地比以前脆危,環境也能成為殺手,動物的遷徙與瀕臨絕種只是示警,大家都覺得需要改變,但要即知即行,改變談何容易?

 12月中旬閉幕的巴黎氣候峰會,獲致的共識是在本世紀末之前,全球氣溫的升高須控制在攝氏2度以內,並自2020年起以5年為一周期,檢討各國是否履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承諾。不過,依照過去經驗來看,巴黎協議對195個會員國是否有拘束力?很難樂觀看待。

 反倒是我國,雖然不是聯合國會員,但是環保署長魏國彥已宣布「我國在2030年要減碳50%」,產業界認為這個目標陳義過高,未來或有討論的空間,但是減排的趨勢不會改變,產業界其實都有心理準備,或快或慢依著政策的節奏朝向節能努力。

 反而是民間的節能減碳尚不到位。現在談到細懸浮微粒(PM2.5),很多人都直指工業部門是罪魁禍首,但依據環保署研究,車輛排放比重與工業部門相當,車輛排放的氮氧化物(NOx)甚至高出工業部門10個百分點。因此為了潔淨空氣,我們有可能少開車,盡量搭乘大眾運輸系統嗎?在都會區,由於大眾運輸系統建設較完整,是應該做為降低車輛污染源的先期階段。方法有很多,許多歐洲都市實施的車輛進城費即可參考。這些措施想必會令很多人覺得不方便,但是為了減碳,不方便的代價,仍在我們付得起的範圍內。